耳廓挫伤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云冈石窟第十八窟主像旁边高处的弟子像为何
TUhjnbcbe - 2023/6/22 21:05:00

云冈石窟的早期石窟中最豪华最讲究的一个窟无意是第十八窟,主像一手抚胸,一手垂地身披千佛袈裟,独一无二,目前尚未发现有此规模的千佛装饰。两边上方各五尊形象生动的弟子形象,雕凿风格与其他四窟表现现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这个窟会出现外国人的模样呢?

外观明窗开凿最大,站在远处,一眼就可以看到主像带有傲慢又谦逊的表情,似乎在未某种目的而特别设计。

第十八窟主像高达15.5米,头像是犍陀罗艺术造像特征的佛头,身子却是秣mo菟罗立式(似水波状的衣褶处理,轻薄优雅),但是又改变了“薄衣透体”手法,独特的千佛袈裟,为云冈石窟中所特有。

左手抚胸,右手下垂,体态健壮雄伟。主像身边有四尊胁侍,都为立像,靠内两尊稍小。小者为菩萨,大者为佛。左右的胁侍佛与主像相似,身着通肩大衣,为犍陀罗艺术特点之一。

何为犍陀罗艺术造像?犍陀罗是古印度地名,是以希腊式的太阳神阿波罗的头像与罗马式的长老身披长袍的身像二者结合构成,在细部又有古印度佛教所描述的三十二相的刻画。其特征为脸型椭圆,眉毛细长弯曲,眼窝深陷,鼻梁端直与额头呈直线,嘴唇薄而上翘,嘴边有髭,眉间有白毫。头顶肉髻多波纹状卷发。身上通肩式袈裟,衣纹交叠厚重。这种艺术流传很广,阿富汗巴米羊石窟便是后期犍陀罗艺术巨作,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在东传朝鲜日本。

秣菟罗则为印度造像的原型代表。具有印度人风格,袒右肩,薄衣透体,突出健壮的肉体美。

传入中国的佛陀造像,基本是这两种古印度及其融合体。造像标准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内容是雕凿佛像的依据,《造像量度经》中将佛像比例有严格的规定。

身高与臂长等同,为一身,一身为指,12指又为一拃。

头顶肉髻、肉即到发际,发际到眉毛,眉毛到鼻,鼻子到下巴,以及脖子长度都为4指。塑像面部长12指半。鼻子为脸长三分之一,嘴宽两指,嘴角各一指。上嘴唇厚一指,人中宽三分之一指,下嘴唇厚一指半,口角上扬,露笑。鼻子宽2指,准头高一指半。两眼之间宽2指,眼睛长4指,眼角各占半指,眼珠占三分之一。眉毛长四指,眉梢比耳尖低。耳朵宽2指,耳廓与眉弓等高,耳叶四指半,耳垂五指。面宽18指(平面12指,佛脸圆的缘故),肉髻周长12指,脖宽8指,周长24指。肩膀脖边到肩12指,脖子中央左右各16指。肩宽圆满,厚4指。

故而主相注重三十二相,胁侍带有感情和现实贴近,其他的供养人像就更加被工匠们赋予鲜活的生活气息了。

主像身边有四尊胁侍,都为立像,靠内两尊稍小。小者为菩萨,大者为佛。左右的胁侍佛与主像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两边胁侍菩萨头顶的比丘像,左右共计十尊。有的双手合十面露微笑,有的捏莲花或水瓶,有闭目倾听,有若有所悟,身姿各异,形象生动,可能为十大弟子或者听法罗汉。

这所窟代表皇帝的争议不是很大,基本都认同为灭佛的太武拓跋焘。认为其灭佛有过,故而呈一手抚胸一手垂下的扪心自问状,表示忏悔。不过这无非是佛教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直到拓跋焘被宗杀刺杀前,还在下诏追查灭佛进度及僧侣逃亡情况。

正是象征太武帝,故而身后的是大弟子或者罗汉也或者是供养人像容貌各异,几乎每个人物都可以代表一个国家,中亚、波斯、西域、天竺等等,有可能是北魏时期武功最高的太武帝四方征战又掳掠至平城的北凉僧人工匠们,也可以代表当年在云冈石窟的斧凿声中,夹杂着这些高鼻深目的外来工匠忙碌的身影。

十八窟内,佛像庄严菩萨温柔,弟子有的年老苦行,有的少年英俊,有的拈花微笑......人物表情刻画细致入微,尤其是弟子像的个性情调及神态描绘,下半身隐于壁中,令人物形象跃然而出,为早期石窟艺术高超的技艺代表.

1
查看完整版本: 云冈石窟第十八窟主像旁边高处的弟子像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