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时节,得了冻疮怎么办?
冻疮常见于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引起的局部皮肤反复红斑、肿胀性损害,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溃疡,病程缓慢,气候转暖后自愈,易复发。对于在我们南方天,一般来说,出现冻疮,一般都是发生在肉类和渔业的工人,但是在外出寒冷旅游时,就要注意了,特别是南方人到北方旅游。
优诊中医馆中医师:
局部性冻疮,主要发于手背、足跟、耳廓等暴露部位,多呈对称性,轻者受冻部位皮肤先苍白,继而红肿,或有硬结、斑块,边缘掀红,中央青紫,自觉灼痛,麻木,暖热时自觉灼热、痒痛。重者则有大小不等的水疱或肿块,皮肤淡白或暗红,或转紫色,疼痛剧烈,或感觉消失,局部出现暗红色血疱,血疱破溃后渗流脓血水,收口缓慢,常需1―2个月或更长时间。
根据冻伤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三度。
工度(红斑性冻疮):损伤在表皮层,皮肤红肿,疼痛瘙痒。
Ⅱ度(水疱性冻疮):损伤达真皮层,先出现红肿,继而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或血疱,局部感觉迟钝,疼痛较剧烈。
Ⅲ度(坏死性冻疮):损伤皮肤全层,严重者可深达皮下,肌肉或整个肢体坏死,一般伤后3―7天出现水疱,肢体活动受限,病变部位变紫黑色,周围水肿,疼痛明显,约7天后出现干性坏疽,患部感觉和功能完全丧失。约2―3周后,冻伤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离。
如感染*邪可变为湿性坏疽。全身可伴有发热、恶寒等症,甚至出现内陷证。
全身性冻疮者,初起出现寒战,继则感觉迟钝,疲乏无力,视物模糊,幻觉,嗜睡,不省人事,体温逐渐降低,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呼吸变浅,脉搏细弱,甚至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治疗方法寒凝血瘀证形寒肢冷,颜色苍白,继而红肿,有灼痛或瘙痒,麻木,或出现水疱、肿块,皮色紫暗,感觉迟钝或消失;舌淡苔白,脉弦细。
辨证分析:寒性收引,其人腠理则形寒肢冷,皮色苍白;寒性凝滞,气血瘀滞则继而出现皮色红肿紫暗;气血瘀滞,不能荣于肌肤则痛、痒、麻木相兼,甚则全无感觉;舌淡苔白、脉弦细为寒邪入侵之象。
治法:温阳散寒,调和营卫。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味。
寒盛阳衰证寒战,四肢厥冷,倦怠,嗜睡,呼吸微弱;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辨证分析:寒邪入侵,耗伤阳气,邪正交争则寒战;阳气衰微则倦怠嗜睡,呼吸微弱;阳气不能温养则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弱为寒盛阳衰之象。
治法:回阳救逆,温通血脉。
方药:四逆加人参汤。
瘀滞化热证患处暗红肿胀,甚则灼茹腐溃,脓水淋漓;恶寒,发热,口干;舌红,苔*,脉弦数。
辨证分析:寒邪入侵,气血瘀滞,日久化热,复感外邪,邪正相争则恶寒发热;热伤津液则口干;热胜肉腐则红肿腐溃,脓水淋漓;舌红苔*、脉弦数为邪热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解*,理气活血。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芪、地丁、公英等。痛甚者,加延胡索、乳香、没药等。
防寒措施.
1.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耐寒锻炼,如冷水洗脸,冷水洗足,或冬泳。
2.在寒冷环境下工作时宜注意肢体保暖、干燥。
3.对手、足、耳、鼻等暴露部位应予保护,鞋袜不宜过紧。
4.在寒冷环境下工作时间不宜过长。
5.受冻后不宜立即着热或烘烤,以防溃烂成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