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聍俗称为耳屎,因为带一“屎”字,有不少人感觉不干净,影响形象,认为需要经常清理。又有人认为,存在即合理,不需要过分干预。那究竟耳屎需要经常清理吗?答案是:不需要!今天我们从医学的专业角度来科普这一话题。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外耳道的正常解剖结构。
外耳道呈圆筒状,自耳廓的耳甲软骨向内延伸至鼓膜处,像一条死胡同,长约2.5cm,宽约1.0~9.0mm。它分两部分,外侧软骨部(占外耳道的1/3)和内侧骨部(占剩余的2/3)。这两部分的连接处是外耳道最狭窄的位置,称为外耳道峡部。
外侧软骨部内衬较厚的皮肤,有许多附件结构,包括耵聍腺、皮脂腺和毛囊。而内侧骨部皮肤很薄,且无皮下组织,因此极轻的炎症或器械容易引起显著的疼痛和/或损伤。外耳道皮肤组织会不断脱落角化鳞状上皮、分泌油脂和耵聍,自然移行而排出。
肠道益生菌群我们听得多了,其实外耳道和肠道有点相似,外耳道在正常情况下也定植着多种需氧菌、厌氧菌及真菌。其中90%以上为革兰氏阳性菌,最常见的细菌为葡萄球菌,最常见的真菌为酵母糠粃马拉色菌。耵聍富含油脂,在外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性膜,赋予外耳道抵抗细菌、病*侵害的作用,而且能够帮助外耳道形成微酸的环境,使定植的细菌、真菌和谐相处,维持一个微妙的平衡。
耵聍还具有疏水性,能排斥水分,从而防止形成理想的有害微生物生长环境。耵聍刚分泌出来时较为稀薄,与耳道内的尘埃、脱落的皮肤碎屑粘在一起,水分逐渐蒸发,干燥,成为小块的疏松薄片,附在外耳道内,随着咀嚼等下颌关节运动,自然脱落、排出。所以正常情况下,耵聍无需人为清理的。
有些人习惯用耳勺、发夹、甚至棉签挖耳,这样不但可能残留部分棉签,可能将耵聍推入深部,影响其正常排出,而且容易损伤外耳道。如果破坏了皮肤-耵聍屏障,升高了外耳道PH值,外耳道就会变成一个黑暗、温暖、碱性、潮湿,很多微生物理想的滋生环境。有研究表明一旦改变了外耳道微生物群落,变成革兰氏阴性细菌为主,容易导致致病菌的出现,致病菌一般为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色葡萄球菌。4%~25%的患者存在厌氧病原体,其中最常见的是拟杆菌属和消化链球菌属,一些患者可能存在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2%~10%的患者出现真菌感染,最常发生在细菌感染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后。
外耳道炎最常见的症状为耳痛、瘙痒、耳溢液、耳鸣以及听力损失。外耳道炎的表现一般为充血、水肿,如果是真菌性外耳道炎,可能看到真菌团块或菌斑。细菌性外耳道炎一般应用抗菌药后症状缓解或消失,但是真菌性外耳道炎容易反复发作,应用抗生素无效,甚至加重,以瘙痒为主,容易出现耳鸣、耵聍增多等。
外耳道炎
真菌性外耳道炎
当然如果耵聍堵塞外耳道,引起听力下降、耳内闷胀感、耳痛等症状,医院进行专业清理,而不能到不专业的采耳店和理发店。操作的器械要经过严格消*,否则容易传播疾病。外耳道存在迷走神经外耳道支,清理耵聍时容易引起咳嗽,器械容易损伤外耳道,甚至引起鼓膜穿孔。医院就诊,医生评估后会在直视下夹取出来,如果耵聍较硬,可予碳酸氢钠滴耳液(碳酸氢钠俗称小梳打,为弱碱性,与弱酸性的耵聍发生中和反应)滴耳浸泡3天,待其软化后再用温水冲洗即可清理干净。
本文部分数据与图片来源于UPTODATE及网络,特此声明。
如果写得好,望大家阅读后转发并在右下边“好看”处点个赞,以示鼓励!
如果想咨询,获得更多医疗资讯,可添加我的杏仁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