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廓挫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康复职称考试middot知识点专
TUhjnbcbe - 2021/7/10 2:17:00

第二章康复治疗知识

第一节电疗法

一、电疗法分类

1.直流电疗法是将低电压的平稳直流电通过人体一定部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直流电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电化学疗法。

2.低频电疗法是采用频率为1~Hz的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感应电疗法、电兴奋疗法、间动电疗法、低周波疗法、电睡眠疗法、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超刺激电疗法、直角脉冲脊髓通电疗法等

3.中频电疗法是采用频率为1~kHz的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等幅正弦中频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法、干扰电疗法、音乐电疗法等

4.高频电疗法是采用频率在kHz以上的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共鸣火花疗法、中波疗法、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分米波疗法、厘米波疗法、毫米波疗法等。

3)改善血液循环:阳极下产酸(HCl),阴极下产碱(NaOH),可使蛋白质变性、分解,释放多肽、组胺、血管活性肽等而致血管扩张。同时,组织内离子浓度改变,刺激神经末梢,也可使小血管扩张,因此局部组织血流量增加,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增强,促进组织再生修复。

4)对静脉血栓的作用:直流电可促进静脉血栓机化、体积皱缩,血栓从阳极松脱,退缩向阴极,而使血管重新开放

5)对骨折的作用:直流电阴极插入骨折处,通以10~20μA的微弱电流,有促进骨生长、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

(2)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1)具有以上直流电疗法的生物学效应并加上导入药物的作用。

2)同性相斥原理:电解质药物溶于水中时发生阴、阳离子电离。药液置于直流电极下,接通直流电后,由于电学中“同性相斥”的原理,药物离子被同名电极排斥而导入人体。

3)进入途径:药物离子进入人体的途径是皮肤的汗腺管口、皮脂腺管口、毛孔、黏膜或伤口的细胞间隙。

4)离子堆:导入人体的离子一般在皮下1cm处形成“离子堆”,在局部存留数小时至数天通常导入体内的药物量只是电极衬垫上药量的5%以下,大分子药物导入更少,只有数百分之一

5)作用部位:主要作用于导入局部的表浅部位,作用缓慢,可对神经末梢、穴位产生刺激作用,少数可随血液、淋巴液进入远隔部位。

(3)电化学疗法:直流电直接作用于组织时,阳极下产生强酸性电解产物,阴极下产生强碱性电解产物,都可改变肿瘤组织的微环境,使瘤组织变性、坏死

3.治疗作用

(1)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加速神经和其他组织的再生.

(2)阳极下消散水肿.

(3)阴极下消散炎症,松解粘连,软化瘢痕.

(4)阳极下缓解疼痛.

(5)阴极下周围神经肌肉兴奋性提高.

(6)阴极下骨折愈合加快.

(7)阳极下静脉血栓机化,退缩,血管重新开放。

(8)药物离子导入时除具有直流电治疗作用外,还有导入药物的治疗作用.

(9)阴、阳极直接集中作用于肿瘤时可使肿瘤变性、坏死.

(10)阴极置于头端、阳极置于远端(如:腰骶部)的上行性直流电可降低血压、提高肌张力;阳极置于头端、阴极置于远端的下行性直流电可升高血压、降低肌张力.

4.临床应用

(1)适应证

1)直流电与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适用于周围神经炎、神经根炎、神经损伤、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高血压、慢性关节炎、慢性炎症浸润、慢性溃疡、血栓性静脉炎、雷诺病、瘢痕、粘连、颞下颌关节功能素乱、慢性盆腔炎等

2)电化学疗法适用于皮肤癌、肺癌、肝癌等

(2)禁忌证:恶性肿瘤(局部直流电化学疗法除外)、高热、昏迷、活动性出血、妊娠、急性化脓性炎症、急性湿疹、局部皮肤破损、置有心脏起搏器、对直流电过敏、对拟导入的药物过敏

三、低频电疗法生物学效应

1.兴奋神经肌肉电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的变化率。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值)与刺激的持续时间成反比关系。不同组织的不应期有很大的差异,如神经纤维的绝对不应期为0.5ms,骨骼肌细胞为2ms,心肌细胞高达~ms,所以电刺激脉冲宽度必须大于绝对不应期。神经肌肉兴奋的产生是由于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细胞膜,使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和电位改变,破坏膜的极化状态,引起除极化,形成动作电位,发生兴奋,引起肌肉收缩。引起肌肉单收缩的较适宜的电流频率是1~10Hz,引起肌肉完全性强直收缩的较适宜的电流频率是50Hz

2.促进血液循环低频脉冲电流,尤其是50Hz的电流作用于人体时可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其作用机制有以下几方面。

(1)轴突反射:皮肤感受器接受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后产生冲动,经传入神经,再沿轴突的传出神经,传导至小动脉壁,引起动脉扩张。

(2)P物质与乙酰胆碱的释放:感觉神经接受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后释放少量P物质与乙酰胆碱等物质,引起血管扩张。

(3)组胺的释放:皮肤接受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后分解释放组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引起较持久的充血。

(4)肌肉代谢产物: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肌肉收缩后的代谢产物如:乳酸、ADP、ATP等有强烈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液供应。

(5)抑制交感神经:低频脉冲电流作用于交感神经节,可引起抑制作用,使血管扩张。兴奋交感神经的低频电流频率是1~10Hz,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低频电流频率是Hz。

3.镇痛镇痛作用较好的低频电流频率是Hz。

(1)即时镇痛作用:①闸门控制学说:低频脉冲电流的作用为非痛性刺激,经感觉神经粗纤维传至脊髓。因粗纤维的兴奋阈低、传导速度快、易于兴奋,兴奋传导至脊髓后使脊髓后角胶质细胞兴奋,关闭疼痛的闸门。细纤维兴奋阈高、传导速度慢,它所传导的痛觉冲动传入受阻,因而达到镇痛。②体液机制:低频脉冲电流刺激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介质释放,神经系统释放出内源性吗啡样物质(脑啡肽、内啡肽)而引起镇痛作用。③皮层干扰假说:低频脉冲电流刺激与痛觉冲动同时上传到皮层,在皮层互相干扰而引起镇痛效应。

(2)镇痛作用叠加:①单次治疗的即时镇痛作用叠加。②血管扩张减轻局部组织的缺血、酸中*,降低组织间水肿的张力,加速致痛物质与代谢产物、病理产物的排出,营养改善。

四、感应电流

1.定义感应电流又称法拉第电流。传统的感应电流是应用感应线圈所获很双相不对称的低频脉冲电流,峰值电压40~60V,频率60~80Hz,脉冲波的尖峰部分为高尖三角形,有效波宽1.5~2ms,并有无治疗作用的低平负波。新感应电流由电子管或晶体管振荡电流产生,波形类似传统感应电的高尖三角形,没有负波,频率50~10Hz,有效波宽0.1~1ms。应用感应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感应电疗法,旧称法拉第电疗法。

2.治疗作用

(1)兴奋神经肌肉:感应电流的脉冲持续时间很短,电解、电泳、电渗作用不明显。有明显的兴奋神经肌肉的作用,可引起肌肉强直性收缩,也可以使内脏平滑肌收缩,使之张力提高

(2)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防止粘连: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感应电刺激肌肉节律性收缩,使静脉及淋巴管受挤压排空,促进血液淋巴回流。肌肉的收缩运动能增加组织间的相对运动,使轻度的粘连松解或防止粘连的形成

(3)镇痛:小剂量刺激时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大剂量刺激时抑制大脑皮质的其他病理性兴奋性。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失用性肌萎缩、肌张力低下、胃下垂、弛缓性便秘、癔症性瘫痪、癔症性失语等

(2)禁忌证:痉挛性瘫痪,其余与直流电疗法相同。

五、电兴奋疗法

1.定义电兴奋疗法是综合应用感应电流和直流电流强刺激,引起高度兴奋后继发抑制,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2.治疗作用

(1)使中枢神经兴奋过程占优势的神经症转为抑制,改善睡眠

(2)使肌肉扭伤后的反射性肌紧张在强收缩后转为松弛,缓解疼痛。

(3)使感觉障碍的皮神经分布区兴奋性提高,恢复感觉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腰肌扭伤、股外侧皮神经炎、神经症

(2)禁忌证:同直流电疗法

六、间动电疗法

1.定义间动电流是将50Hz正弦交流电整流后叠加在直流电上构成的一种脉冲电流,用这种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间动电疗法,又称为Bernard电疗法。

2.间动电流的波形

(1)疏波:50Hz正弦交流电流经半波整流而成,频率50Hz,脉冲持续10ms,间歇10ms

(2)密波:50Hz正弦交流电流经全波整流而成,频率Hz,无间断,幅度恒定

(3)疏密波:疏波与密波交替出现,各持续1秒

(4)间升波:由疏波与密波交替组成,但密波持续8~10秒,疏波持续4~6秒,密波部分由两组疏波组成,一组疏波的幅度不变,另一组疏波插在其中,幅度缓升缓降

(5)断续波:疏波断续出现,通电与断电时间各1秒。

(6)起伏波:是一种变形的断续波,但通断时间各4秒,通电时幅度缓升缓降

3.治疗作用

(1)镇痛:间动电流的镇痛作用比直流电、感应电明显,以间升波、疏密波的镇痛作用最强,其次为密波、疏波

(2)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散水肿:以密波、硫密波作用较明显。

(3)兴奋神经肌肉:刺激周围运动神经,引起肌肉收缩,有锻炼肌肉的作用,采用断续波、起伏波。

4.临床应用

(1)适应证:神经痛、扭挫伤、网球肘、肩关节周围炎、肌纤维组织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雷诺病等。

(2)禁忌证:与直流电疗法相同。

七、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

1.定义应用一定频率、一定波宽的低频脉冲电流作用于体表刺激感觉神经达到镇痛的治疗方法称为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TENS),曾称为周围神经粗纤维电刺激疗法,或称为经皮电刺激治疗法、电刺激神经疗法。多数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仪输出单相或双相不对称方波或三角波,没有直流电成分,频率1~Hz,脉冲宽度2~μs,可连续调节或分档调节,电流强度可达80mA。

2治疗作用

(1)缓解各种急慢性疼痛:不同参数的电流的镇痛作用略有不同。一般来说,兴奋神经粗纤维最适宜的电流是频率H2、波宽μs的方波。不同类型仪器输出电流的参数不同,镇痛的速度、时间和强度不同,通用型治疗仪输出频率75~Hz、波宽10~μs的电流,镇痛作用较快但较短暂;针刺型治疗仪输出频率1~10Hz、波宽~ps的电流,镇痛作用较慢,但持续时间较长;短暂强刺激型治疗仪输出频率Hz、波宽μs的电流,镇痛作用较深,但较短暂。

(2)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3)加速骨折愈合。

(4)加速伤口愈合。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术后伤口痛、神经痛、扭挫伤、肌痛、关节痛、头痛、截肢后残端痛、幻痛、分娩宫缩痛癌痛、骨折、伤口愈合缓慢等。

(2)禁忌证:置有心脏起搏器、颈动脉窦部位、孕妇下腹部与腰部。认知障碍者不得自己使用本仪器。

八、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1.定义应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肌肉引起肌肉收缩的治疗方法称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也有将刺激失神经肌肉的疗法称为失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亦称电体操疗法。刺激痉李肌及其抗肌的疗法称为痉挛肌电刺激疗法。

2.治疗作用

(1)加速神经的再生和传导功能的恢复,促使失神经支配肌肉恢复运动功能。

(2)肌肉收缩的泵效应改善肌肉本身的血液循环,减轻失水和代谢紊乱,防止、延缓或减轻关用性肌萎缩和李缩的发生,抑制肌肉纤维化、硬化。

(3)对痉李肌的结抗肌进行刺激,引起拮抗肌强直收缩,使痉挛肌张力下降。

(4)先后对一对痉挛肌和拮抗肌进行刺激时,通过肌梭和腱器官反射,发生交互抑制,使痉李肌抑制、松弛,括抗肌兴奋、张力增高,从而使伸肌、屈肌的张力达到平衡(这种疗法又称痉参肌电刺激疗法)。

(5)刺激平滑肌可提高平滑肌的张力。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或疾病所致的肌肉失神经支配、失用性肌萎缩、习惯性秘、宫缩无力等;上运动神经元疾病或损伤所致的痉挛性瘫痪,如脑卒中所致的偏瘫,脑性瘫痪,多发性硬化和脊髓损伤后的痉挛性瘫痪

(2)禁忌证:失神经肌肉电刺激禁用于置有心脏起搏器者、痉挛性瘫痪,其他禁忌证与直流电疗法相同。痉挛肌电刺激禁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发性硬化进展期,其余禁忌证与直流电疗法相同。

九、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1.定义用电流刺激已丧失功能或功能不正常的器官或肢体,以其产生的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矫正器官或肢体已丧失功能的治疗方法称为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ES)。

2.种类

(1)人工心脏起搏器通过电刺激心脏以补偿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所失的心搏功能。

(2)刺激膈神经可以调整呼吸功能、

(3)刺激膀胱有关肌肉、脊髓排尿中枢、单侧骶神经根、骶神经根部分分支用于改善排尿功能、

(4)在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用功能性电刺激来补偿或矫正肢体的运动功能、

3.治疗作用在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或损伤所致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此类患者下运动神经元完好,通路存在,并有反应功能,但因失去来自上运动神经元的运动信号而不能产生正常的肌肉的随意收缩运动。功能性电刺激具有以下作用,给予恰当的电刺激可以引起靶肌产生收缩,以补偿所丧失的肢体运动功能;同时也刺激了传入神经,经脊髓投射到高级中枢,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重建以及心理状态的恢复。

4.临床应用

(1)适应证:脑卒中、脊髓损伤与脑瘫后的站立、步行障碍与手功能障碍,马尾或脊髓损伤后的排尿功能障

(2)禁忌证:置有心脏起搏器者禁用其他部位的功能性电刺激。意识不清、肢体骨关节挛缩畸形、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神经反应性异常者也不宜应用本疗法。

十、中频电疗法的作用特点和生物学效应

1、作用特点

(1)阻抗明显降低:随着电流频率的增高,人体的电阻逐渐下降,因此人体的组织对中频的阻抗明显低于低频电。另外,人体还具有电容的特性,频率较高的电流较容易通过电容,中频电比低频电容易通过电容。因此,中频交流电通过人体时,人体的电阻和容抗都低于低频电。人体对0Hz电流的阻抗仅为对50Hz电流阻抗的,为对70Hz电流阻抗的1/57中频电流易于通过人体,所以电流强度大。

(2)无电解作用:中频交流电作用于人体时,在电流的每一个周期的正半周与负半周内人体组织内的离子都向不同方向往返移动,不能移到电极下引起电解,电极下没有酸碱产物产生,因此中频电疗时可以使用由2~3层绒布制成、厚3~4mm的较薄衬垫。患者皮肤上不会受到电解产物刺激,因而耐受较好,能坚持较长疗程治疗。有的患者在中频电疗后出现的组织损伤,不是因电解所致的电烧伤,而可能由于电流过大、电极衬垫不平或皮肤破损而致电流密集于局部产生热烫伤。

(3)神经肌肉兴奋作用:中频电流对神经肌肉的兴奋作用需要综合多个周期的作用才能引起一次强烈的肌肉收缩。周围运动神经每兴奋一次以后都有一个大约持续1~2ms的绝对不应期,在此期间不论给予多大强度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再次兴奋。只有在两次电流刺激间隔≥1ms,即电流频率≤Hz时才能引起第二次兴奋。中频电流的频率Hz(振荡间隔1ms),因此,一个周期的电流不能引起神经的兴奋和肌肉的收缩。只有综合多个周期连续作用,并且达到足够强度时才能产生可传播的兴奋,引起一次肌肉收缩,这就是中频电刺激的综合效应。

2.生物学效应

(1)镇痛作用:中频电流对感觉神经没有强烈刺激而其镇痛作用较明显。剂量在感觉阈以上的中频电作用于人体时,电极下只有轻微的震颤感,电流强度增大时只有针刺感,无明显不适和疼痛,持续通电时针刺感逐渐减弱,电流强度很大时才出现束缚感。强度大的中频电流刺激引起肌肉收缩时的感觉比低频电刺激时的感觉舒适得多,尤~80电流刺激时肌肉收缩阈值明显低于痛觉阈值,肌肉收缩时无疼痛感,故患者能耐受较大的电流。中频电流对周围感觉神经粗纤维的非痛性刺激可产生镇痛效应,其机制可能为闸门控制、皮层干扰、内源性吗啡样物质释放、血液循环改善所致。

(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局部开放的毛细血管数增多,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有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增强组织营养和代谢,可使水肿消散,致痛物质和炎症产物排出。

(3)提高生物膜通透性: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扩大细胞间隙或组织间隙,从而促使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流通,有松解粘连、软化组织的作用。

(4)低中频电组合电流的生物学效应:调制中频电流、干扰电流、音乐电流等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克服了低频电流对皮肤刺激大、有电解作用等缺点,仍保留了中频电流的特点,包括作用人体组织时阻抗低,作用电流强;电极下不发生电解,治疗时可使用薄衬垫;患者易于耐受较大电流、较长疗程治疗;电流波形、频率、幅度不恒定、变化多,患者不容易产生适应性;某种波形电流足够强时可以兴奋周围运动神经,引起较强肌肉收缩,也可以引起平滑肌收缩;整流后的半波电流可以作药物离子导入。

十一、等幅中频电疗法

1.定义采用频率为~00Hz(1~20kHz)的等幅正弦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等幅正弦中频电疗法。通常称为等幅中频电疗法,习惯称音频电疗法。应用最广泛的电流频率为0Hz,现在应用的范围已扩展到0~Hz。

2.治疗作用

(1)镇痛:0Hz等幅电流作用于人体后痛阈明显上升,但单次治疗的镇痛作用维持时间不长。电流强度增大时常引起肌肉收缩和不适感,不易耐受,而~Hz电流刺激时肌肉收缩阈值与痛觉阈值分离,肌肉收缩时无疼痛感,可应用较大电流,故镇痛治疗常采用这种较高频率的电流。

(2)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消炎、镇痛和神经血管功能的恢复。

(3)软化瘢痕、松解粘连:这是本疗法突出的作用,可使瘢痕颜色变淡、质地变软、缩小变平,并可使粘连松动解离,血肿、硬结消散软化。

(4)消散慢性炎症,加快浸润吸收。

(5)经过半波整流的等幅中频电流再叠加直流电可以进行药物离子导入。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瘢痕、关节纤维性强直、术后粘连、炎症后浸润硬化、血肿机化、狭窄性腱鞘炎、肌纤维组织炎、注射后硬结、硬皮病、阴茎海绵体硬结、肩关节周围炎、血栓性静脉炎慢性盆腔炎、肠粘连、慢性咽喉炎、声带肥厚、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神经炎、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尿潴留、肠麻痹等。

(2)禁忌证:恶性肿瘤、急性炎症、出血倾向、置有心脏起搏器者、心区、孕妇下腹部、对电流不能耐受者。

十二、调制中频电疗法

1.定义调制中频电疗法又称脉冲中频电疗法。早年应用的调制中频电疗法是由低正弦电流调制的中频电疗法,称为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我国多应用由多种低频脉冲电流调制的中频电疗法,称为脉冲调制中频电疗法。调制中频电流的低频调制波频率多为1~Hz,波形有正弦波、方波、指数波、三角波、梯形波、微分波等,中频载波频率多为2~8kHz。

2.分类调制中频电流因调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1)连续调制波:简称连调波,调幅波连续出现。

(2)间歇调制波:简称间调波,调幅波与等幅波交替出现。

(3)断续调制波:简称断调波,调幅波与断电交替出现,断续出现调幅波。

4)变频调制波:简称变调波,两种不同频率的调幅波交替出现,为频率交替变化的调幅波。

3.波形变化

(1)半波:各种调制波可以正半波或负半波的形式出现。半波输出有极性,用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2)调幅度:各种调制波有不同的调幅度。调幅度为0时,中频电流没有调制,为等幅中频电流,没有低频成分;调幅度逐渐增加时,调制中频电流中的低频成分逐渐增大,刺激作用也逐渐增强。电脑中频电疗仪所输出的治疗处方中已预置了由不同种类、不同调幅度的调制波组合的多个处方,适用于多种疾病。

4.治疗作用由于调制中频电流含有中频电与低频电两种成分,电流的波形、幅度、频率和调制方式不断变换,人体不易产生耐受性而且作用较强,不产生电解刺激,可在多方面发生低中频电治疗作用。

(1)镇痛:调幅度50%的Hz连调波镇痛效果较好,变调波也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2)促进血液循环:断调波与连调波能较好地加强局部血液循环。

(3)促进淋巴回流:间调波与变调波能促进淋巴回流。

(4)锻炼骨骼肌:断调波可引起正常肌肉和失神经肌肉收缩,并可防止肌肉萎缩。

(5)提高平滑肌张力:连调波与断调波提高胃肠、胆囊、膀胱等的平滑肌张力。

(6)消散炎症:可促进慢性非化脓性炎症消散。

(7)调节自主神经:作用于颈交感神经节可以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作用于脊髓下颈段、上胸段可以改善上肢、心脏的血供,作用于腰段可以改善下肢的血供。

5.临床应用

(1)适应证: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骨性关节病、肱骨外上髁炎、肌纤维组织炎、腱鞘炎、瘢痕、粘连、血肿机化、注射后硬结、坐骨神经痛、面神经炎、周围神经伤病、失用性肌萎缩、溃疡病、胃肠张力低下、尿路结石、慢性盆腔炎弛缓性便秘、术后肠麻痹、尿潴留等。

(2)禁忌证:与等幅中频电疗法相同。

十三、干扰电疗法

1、定义

(1)干扰电疗法:两组输出频率为0Hz与(0±)Hz(差频0~Hz)的正弦交流电通过两组电极交叉输入人体,在人体内交叉处形成干扰场,在干扰场中按无线电学上的差拍原理“内生”产生0~Hz的低频电所调制的中频电流。这种电流称为干扰电流,又称交叉电流。以这种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干扰电疗法。

(2)动态干扰电疗法:动态干扰电疗法是使两组0Hz、(0士)Hz电流的幅度被波宽为6秒的三角波所调制,使两组电流的输出强度发生周期为6秒的节律性的幅度变化,交叉作用于人体。

(3)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是同时将三组0Hz的交流电互相叠加交叉作用于人体,干扰电流受第三电场调制而发生缓慢的幅度变化。

2.治疗作用具有一般中频电疗法的生物学效应。因电流交叉作用于人体,最大的电场强度发生于电极之间的电流交叉处,而非电极下,因此,作用部位较深,作用范围较大。两组电流的差频可以调节,差频的变动可以避免人体产生适应性。不同的差频与相应频率的低频电流有相似的治疗作用。

(1)镇痛:干扰电可抑制感觉神经,作用后痛阈明显升高,镇痛作用明显。Hz差频的镇痛作用最明显,90~Hz、50~Hz也有较好镇痛作用。

(2)促进血液循环:干扰电作用后毛细血管与动脉扩张。50~Hz差频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渗出物吸收。25~50Hz差频可引起骨骼肌强直收缩而加强局部血液循环。

(3)兴奋运动神经和肌肉:干扰电作用时可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加大电流强度引起骨骼肌明显的收缩。25~50Hz差频可引起正常骨骼肌强直收缩。1~10Hz差频可引起骨骼肌单收缩和失神经肌收缩。

(4)对内脏器官的作用:干扰电作用部位较深,可加强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提高平滑肌的张力,改善内脏功能。常用10~50Hz差频。

(5)对自主神经的作用:干扰电作用于颈部和腰部的交感神经节可分别调节上肢、下肢血管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不同差频对自主神经的作用不同,Hz抑制交感神经,1~10Hz兴奋交感神经,20~40Hz兴奋副交感神经。

(6)加速骨折的愈合:动态干扰电流不断有节律性动态变化,人体更不易产生适应性。立体动态干扰电流则可产生立体的、多部位的动态刺激作用、作用更均匀。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关节炎、扭挫伤、肌纤维组织炎、坐骨神经痛、术后肠粘连、肠麻痹、弛缓性便秘、尿潴留、压迫性张力性尿失禁、胃下垂、失用性肌萎缩、雷诺病、骨折延迟愈合等

(2)禁忌证:与等幅中频电疗法相同。

十四、音乐电疗法

1.定义将录音磁带所产生的音乐信号经声电转换,再放大、升压所产生的电流称为音乐电流。音频的范围为27~z,转换后的音乐电流频率为~Hz,其频率、波形和幅度按音乐的节律和强度变化而呈不规则的正弦电流,是名副其实的音频电流,实际是低频调制低频电流和低频调制中频电流,以低频电为主,中频电为辅。将听音乐与音乐信号转换音乐电流相结合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音乐电疗法。将单纯的音乐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音乐电疗法。

2、治疗作用

(1)音乐对人体的作用:①对精神神经系统:旋律优美的音乐有镇静镇痛作用,可以消除精神紧张,安静催眠,可以提高痛阈,抑制疼痛,可以集中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改善精神状态,可以降低肌张力。激烈高昂的音乐可产生兴奋作用,使精神兴奋,情绪激动。②对心血管统: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升高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节奏激烈的音乐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③对呼吸系统:音乐通过镇静能使呼吸道平滑肌松弛,降低呼吸道阻力。④对内分泌系统:可使催乳素分泌增多。

(2)影响音乐对人体作用的因素:音乐的性质,人的音乐修养。

(3)音乐电流对人体的作用:音乐电流具有低中频电结合的作用。作用于局部可引起肌肉收缩,加强血液循环,镇痛;作用于穴位与神经节段可产生远隔效应。

十五、高频电疗法生物学效应

1.对人体组织的穿透深度人体具有导体、电容、电介质、线圈、磁性的电磁学特性频交流电通过人体组织时,人体对高频交流电的电阻和容抗都低于低频电流和中频电流,高频电易于通过人体电容,治疗电极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时也可进入人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因此达到一定能量强度的高频电疗法作用较深。各种高频电疗法的作用深度依次为:共鸣火花疗法只达体表;中波达皮下;线圈场法短波达浅层肌肉;电容场法超短波达深层肌肉和骨;分米波达深层肌肉;厘米波达皮下与浅层肌肉;毫米波只达表皮,但通过组织中大分子的谐振传送可产生远位效应。

2.生物学效应

(1)温热效应:高频电疗法中的中波、短波、超短波、分米波、厘米波疗法可产生明显的温热效应,其机制有所不同。①高频电流与电场作用于人体导体、电解质时组织内产生传导电流、欧姆损耗而产热:人体内含水量多的组织液、血液、淋巴液中含有较多的电解质,在外电场作用下,电解质电离为正负离子,离子移动产生传导电流。在高频电的正半周与负半周内离子移动的方向相反,而且由于高频电的频率高,正负半周变化快,正负离子移动方向的变化也相应地很快,离子所带电荷的移动产生传导电流。各种离子高速往返移动时,离子之间、离子与周围媒质之间发生摩擦,克服阻力,引起能量损耗和产热,称为欧姆损耗。欧姆损耗的产热量与电流密度的平方和组织的电阻率成正比。中波疗法的温热效应是以这种效应为基础的。短波超短波疗法的温热效应部分由这种机制产生。②高频电场作用于人体电介质时组织内产生位移电流、介质损耗而产热:人体内肌腱、韧带、脂肪、骨骼、指甲、牙齿、头发等电介质以及氨基酸、神经鞘磷脂等偶极子在高频交流电作用下,电介质偶极子内的正负电荷随着电流正负半周的高速变化,也不断反复取向而产生°的旋转,偶极子内束缚电荷位置移动产生位移电流。偶极子在高频交流电的电场中高速旋转,偶极子之间、偶极子与周围媒质之间发生摩擦克服阻力,引起能量损耗和产热,称为介质损耗。介质损耗的产热量与电流频率、电场强度的平方和电介质的介电常数成正比。电容场法短波、超短波疗法的温热效应部分由这种机制产生。分米波厘米波疗法的温热效应主要由这种机制产生。③高频电磁场作用于人体环形组织时人体组织感应产生涡电流欧姆损耗而产热:人体内环状组织结构相当于线圈,处于高频电流所产生的高频交变磁场中时会产生高频交变的感应电流。这种感应电流呈旋涡状,故称为涡电流。涡电流基本属于传导电流,容易从导体中通过而产热。涡电流欧姆损耗的产热量与电流频率的平方、磁场强度的平方以及组织的电导率成正比,与组织的电阻率成反比。线圈场法短波疗法以这种机制产热。与热敷、蜡疗等传导热疗法以及白炽灯、红外线等辐射热疗法相比,高频电疗法的作用较深。

(2)非热效应:小剂量或脉冲式高频电作用于人体不足以引起温热感和组织温度升高时,组织内仍有离子的高速移动和偶极子的高速旋转等效应,以及蛋白质结构造形变化,细胞膜上荷电粒子的浓度改变、膜通透性改变、细胞结构改变等效应,并能产生治疗作用,这就是非热效应(又称热外效应)。小剂量的短波超短波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治疗时非热效应明显,频率越高的电磁波的非热效应越明显。

3.对组织器官的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高频电频率高,每个振荡周期0.01ms,远小于周围神经肌肉兴奋所需的电刺激持续时间(0.03ms)和周期(1ms),故作用于神经肌肉时完全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小剂量短波、超短波作用可使感觉神经兴奋性下降,痛阈升高;作用于受损的周围神经,可以加速其再生和传导功能的恢复。中小剂量超短波作用于头部时可能出现嗜睡等中枢神经抑制的现象;大剂量则可使脑脊髓膜血管通透性增高,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高频电作用于神经节段、反射区及交感神经节部位可使该神经所支配的相应区域的神经、血管、器官的功能得到调节。

(2)对血液和造血器官的作用:中小剂量短波、超短波、分米波、厘米波作用于人体后,短间内周围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对红细胞、血小板则无明显影响,对骨髓等造血器官的功能无抑制、破坏作用。小剂量超短波有刺激骨髓造血的功能。毫米波有保护骨髓造血的作用,甚至可增强骨髓的增殖过程。

(3)对生殖器官的作用:大剂量超短波分米波、厘米波可使雄性动物睾丸发生坏死、退行性变,精子生成减少并有活动障碍,使雌性动物生育能力受损并发生早产、流产。但长期接触小剂量高频电的人员中未发现生殖功能受影响的现象。

(4)对眼的作用:大剂量分米波厘米波作用于眼部时,因晶体缺乏血管、不易散热,易致过热而出现晶体混浊,为微波性白内障。毫米波辐射眼部则可能引起角膜上皮和基质的损伤,较大功率辐射还可引起虹膜炎、晶体混浊。

十六、共鸣火花疗法

1.定义

(1)共鸣火花疗法:共鸣火花疗法是局部的长波疗法,利用火花放电产生高频电振荡,再通过共振(共鸣)和升压电路取得高压的脉冲减幅振荡的高频电流,作用于人体局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因为此疗法利用机器内蜂鸣器维持断续火花放电,故称为共鸣火花疗法,又称局部达松伐电疗法。

(2)物理参数:长波的波长范围为~0m,频率范围为~kHz。共鸣火花疗法所采用的电流波长~0m,频率~kHz,电压高达15~30kV,但电流仅1mA或数mA。脉冲波组的通电时间为1/50,一个脉冲波组有15~20次减幅振荡,故其振荡频率为~kHz,但是振荡频率不稳定,最低为kHz。脉冲波组的断电时间为1/s,故通断比为0。在50Hz交流电的一个周期内有2个峰值,此时电压最高,易于产生火花放电,故脉冲波组出现的频率为Hz。

(3)特点:共鸣火花疗法通过特殊的玻璃电极作用于人体局部进行治疗。治疗时人体皮肤相当于电容的一极,电极内所充的容易电离导电的氩气为电容的另一极,电极与人体之间空气以及电极的玻璃为电容中的介质。在高压脉冲电作用下空气电离导电,电流急剧通过电极与人体之间的间隙并发热,热度增大时发光,气体急剧膨胀发生微型爆炸,发出细微噼啪声热、光、声构成火花,气体爆破构成机械刺激,共同产生治疗作用。

2.治疗作用

(1)镇痛止痒:火花对皮肤刺激的麻刺感可兴奋周围神经粗纤维,通过闸门控制、皮层干扰机制而镇痛、止痒或缓解皮肤感觉过敏、感觉异常。

(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火花刺激可通过轴突反射引起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扩张。火花所引起的蛋白微量变性分解、血管活性肽释放也可引起血管扩张效应,从而缓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改善组织营养代谢,促进组织生长愈合。

3)脱敏:电极下皮肤蛋白质微量变性产生组胺,这些少量的组胺进入血液后刺激组胺酶的产生,转而分解过敏状态时血液中过量的组胺而达到脱敏。

(4)抑菌:火花放电时空气电离使氧气聚合产生臭氧,有抑菌作用。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神经症、头痛、癔症性失语、癔症性瘫痪、枕大神经痛、神经性耳鸣、面肌抽搐股外侧皮神经炎、皮肤瘙痒症、湿疹、脱发、酒渣鼻、痤疮、慢性溃疡、伤口愈合迟缓、早期冻伤、肛裂、痔、支气管哮喘、心绞痛等。

(2)禁忌证:恶性肿瘤、局部金属异物、置有心脏起搏器、活动性出血、急性化脓性炎症、传染性皮肤病、妊娠、结核。

十七、短波、超短波疗法

1.定义

(1)短波疗法:应用波长10~m(频率3~30MHz)的高频电场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短波疗法。因短波疗法多利用短波电流所产生的高频电磁场在人体内感应产生电流所发生的温热效应来治疗疾病,故又称短波透热疗法、感应热疗法。

(2)超短波疗法:应用波长1~10m(频率30~MHz)的高频电场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超短波疗法。因超短波疗法采用电容场法进行治疗,故又称高频电场疗法。

(3)物理参数:短波的波长范围为10~m,频率范围为3~30MHz。常用的短波疗法的波长为22m(频率13.56MHz)及11m(频率27.12MH2z)。超短波的波长范围为1~10m,频率范围为30~MHz。国产常用超短波的波长7.37m(40.68MHz)和6m(50MHz)。在欧美,将波长1~m的电磁波统称为短波。

2.治疗作用短波与超短波作用于人体时由于传导电流、欧姆损耗与位移电流、介质损耗的机制,可引起明显的温热效应。短波作用可达深部肌层,超短波作用可达深部肌层与骨但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时不同层次组织产热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电容场法时脂肪层产热较多,电缆法(线圈场法)时浅层肌肉产热较多。除温热效应外,还存在非热效应。

(1)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温热效应通过轴突反射可引起毛细血管、小动脉扩张,血流加快还可通过组织蛋白微量变性分解产生血管活性肽、组胺等物质使血管扩张,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增强,水肿消散,代谢产物清除。过大剂量则常使血管麻痹、淤血、毛细血管内栓塞、血管周围出血、水肿加重。

(2)镇痛:中等强度的温热效应可使痛阈升高,并干扰痛觉传入中枢,达到镇痛。肌肉痉挛缓解,血流加速而改善缺血缺氧,病理产物、致痛物质的清除加快,水肿减轻使组织张力降低等效应均可使疼痛减轻。

(3)消散炎症:中等强度的温热效应可以促进渗出吸收,水肿减轻,炎症产物排除;中小剂量时还可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免疫功能加强,吞噬细胞数量增多、吞噬能力增强,同时抗体补体、凝集素、调理素增加、炎症组织中钙离子增多、钾离子减少、伤口分泌物的pH值趋向碱性,周围血液白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白细胞干扰素效价升高,均有利于炎症的控制和消散。因此短波、超短波疗法对炎症有良好的疗效,尤为显著但急性炎症的早期采用大剂量治疗则可能引起肿痛加重,通常采用无热量治疗。

(4)加速组织再生修复:中小剂量超短波可引起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组织营养改善,酶活性提高,氧化过程增强,并促进细胞的有丝分裂,肉芽组织和结缔组织生长加快,促使组织修复、伤口愈合。大剂量则抑制组织生长。

(5)缓解痉挛:中等强度的温热效应可通过降低神经兴奋性,使骨骼肌、平滑肌的痉李缓解,张力下降,收缩运动减少、减弱。

6)调节神经功能:短波、超短波作用于神经节段、反射区与交感神经节,有调节相应区域神经、血管和器官功能的作用。中小剂量可加速神经纤维再生,过大剂量可抑制再生。

(7)调节内分泌腺和内脏器官的功能:作用于肾上腺,可调节肾上腺皮质的功能,皮质类固醇的合成增多;作用于肾区,可增加尿液的分泌;作用于胃肠,可调节胃肠运动与分泌的功能。

(8)抑制、杀灭肿瘤细胞:高频电的强热作用可使肿瘤选择性加热;肿瘤细胞周期的S期和M期细胞以及乏氧细胞对热敏感,一般温度达42.5℃以上即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分裂与繁殖;热疗与放疗、化疗综合应用时可产生相加、互补和协同作用,抑制、杀灭肿瘤细胞,并阻滞其修复,提高治疗肿瘤的效果。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①炎症性疾病:外科感染性疾病、神经炎、眼科、耳鼻咽喉科和口腔科的炎症或感染性疾病。②血管和某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血栓性静脉炎、闭塞性脉管炎、手血管性痉挛综合征等。③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感染、支气管哮喘、胸膜炎、气胸等。④消化系统疾病:消化道炎性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胃肠功能低下等。⑤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急性肾衰竭、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盆腔炎、附件炎等。⑥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肌纤维织炎、肌肉劳损、软组织扭挫伤、滑囊炎、关节炎、骨髓炎、骨折、退行性骨关节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⑦其他:冻伤、超短波与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可以治疗胸膜、骨关节等部位的结核病。⑧恶性肿瘤热疗:与放疗、化疗联合治疗适用于皮肤癌、乳癌、淋巴结转移癌、恶性淋巴瘤、甲状腺癌、宫颈癌、膀胱癌、直肠癌、骨肿瘤、食管癌、胃癌、肺癌等。

(2)禁忌证:恶性肿瘤(热量短波、超短波治疗与放疗、化疗联合应用时除外)、活动性出血、局部金属异物、置有心脏起搏器、颅内压增高、青光眼、妊娠。超短波疗法慎用于结缔组织增生性疾病,如:瘢痕增生、软组织粘连、内脏粘连等,以免刺激结缔组织增生,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或功能障碍。

十八、微波疗法

1.定义微波的波长范围为1cm~1m,频率范围为~0MHz。医用微波分为2个波段:分米波(波长10cm~1m,频率~0MH2)和厘米波(波长1~10cm,频率00Hz2)。习惯上将分米波与厘米波波长的分界线定为30cm,因此,将常用波长为69cm(频率.9MHz)和33cm(频率MHz)的电磁波归为分米波疗法,临床上主要用于射频治疗;而康复医学科所指的微波治疗法所指的就是波长为12.24cm、频率MHz的厘米波。因分米波、厘米波处于高频电磁波的特高频波段,因此又有特高频疗法之称。

2.治疗作用分米波与厘米波的辐射场作用于人体时产生温热效应,医疗上常利用其作用于人体时所产生的位移电流、介质损耗的温热效应进行治疗。分米波与厘米波治疗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镇痛、消散炎症、加速组织再生、缓解痉挛、调节神经功能、调节内分泌腺和内脏器官的功能、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作用机制类似短波疗法,但作用深度有所不同,分米波作用可达深层肌肉,厘米波作用只达皮下脂肪、浅层肌肉。微波组织凝固(MTC)治疗时,厘米波直接作用于肿瘤或病变组织进行高热凝固,使之坏死脱落。

3、临床应用

(1)一般治疗:适用于软组织、内脏、骨关节的亚急性及慢性炎症感染、伤口延迟愈合、慢性溃疡、坐骨神经痛、扭挫伤、冻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肌纤维组织炎、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2)热疗与放疗、化疗综合治疗:适用于皮肤癌、乳癌、淋巴结转移癌、恶性淋巴瘤、甲状腺癌、宫颈癌、直肠癌、食管癌、骨肿瘤等。

(3)微波组织凝固治疗:适用于皮肤良性与恶性赘生物、鼻息肉、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癌、胃息肉、胃溃疡出血、胃癌、食管癌、直肠息肉、直肠癌等。

(4)禁忌证:与短波、超短波疗法相同。避免在眼部、小儿骨骺与睾丸部位治疗。

十九、毫米波疗法

1.定义毫米波是指波长1~10频率30~GHz的高频电磁波,又称为极高频电磁波。毫米波疗法是应用极高频段电磁波具有特定参数的弱毫米波(1~10mW/cm2)治疗疾病的方法,也称为极高频电疗法。由于毫米波通过极高频的谐振产生生物学效应和治疗作用,因此,又有微波谐振疗法之称。

2.生物物理学特性和生物学效应毫米波为极高频电磁波,在电磁波谱分布图上与远红外线相邻,其物理学特性除具有微波疗法的共性外,还具有①直线传播,可发生反射、折射和吸收:②毫米波属于非电离辐射;③毫米波辐射于人体时易被含水量多的组织吸收,有效穿透深度很小,大部分在μm深组织内,即被皮肤的表皮真皮层吸收。毫米波疗法采用低能量(一般10mW/cm2)辐射场辐射治疗,不产生温热效应。但毫米波的极高频振荡可产生非热效应,能量通过人体内DNA、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的谐振向深部传送而产生远位效应。

3.治疗作用

(1)改善组织微循环,促进水肿吸收,炎症消散。

(2)促进上皮生长,加速伤口溃疡的愈合,并有加速神经再生,骨痴愈合的作用。

(3)辐射病患局部或相关穴位可呈现较好的镇痛作用。

(4)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5)作用于神经节段、反射区时可调节相应区域的神经、血管或器官的功能。

(6)保护骨髓造血功能,增强骨髓增殖过程。

(7)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

4.临床应用

(1)适应证:胃十二指肠溃疡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颈椎病、面神经炎、关节炎、骨折、扭挫伤、肌纤维组织炎、伤口愈合迟缓、烧伤、软组织炎症感染、淋巴结炎、肾盂肾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癌痛、恶性肿瘤(与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放疗后白细胞减少等。

(2)禁忌证:局部金属异物、妊娠、置有心脏起搏器。避免眼部治疗。

二十、静电疗法

1.定义利用静电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静电疗法。静电疗法分为高压静电疗法和低压静电疗法。高压静电疗法所采用的静电场实际是高压直流电场,两输出电极间的电压达50~60kV,电流不超过1.5mA。低压静电治疗时所应用的静电场电压一般不超过V,电流小于1mA。

2.治疗作用高压静电疗法的主要作用因素是高压直流电场,其次有空气负离子流、臭氧和二氧化氮。低压静电疗法主要是静电场作用。

(1)镇静和调节神经:静电能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增强内抑制过程,有镇静安眠作用,可改善脑循环及周围血液循环、有调节血压作用。对自主神经系统有调整作用,促进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可提高痛阈,有一定的镇痛和止痒作用。

(2)促进新陈代谢:可增加氧的吸入量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激发氧化还原过程,改善肺组织的呼吸功能。可促进机体代谢过程,治疗后增加患者食欲和体重。

(3)增强血液组织营养:高压静电场还可引起短时间的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继而毛细血管扩张,可改善组织营养、加速伤口和溃疡愈合。

(4)杀菌:臭氧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5)消除疲劳作用:低压静电场具有调节大脑皮质、自主神经及内分泌功能的作用,可较快地消除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引起的过度疲劳,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睡眠、减轻头痛、降低血压、改善机体的反应性、脱敏等。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①全身疗法: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I或Ⅱ期高血压、低与血压病、支气管哮喘、皮肤瘙痒症、贫血、脑震荡后遗症、久病体虚者、疲劳综合征、神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②局部疗法:产后乳汁分泌不足、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伤口感染、营养不良性溃疡、烧伤创面、皮肤感觉障碍、癔症等。

(2)禁忌证:严重脑血管病,心、肺、肾衰竭,恶性肿瘤,高热。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心脏置有起搏器和血管支架的患者,以及妇女妊娠与月经期都不宜进行静电治疗。

二十一、高压交变电场疗法

1.定义利用高压交变电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高压交变疗法,也称为高压电位疗法。高压交变电场常用的输出电压为3~9kV及30kV,电流不超过1.5mA。

2、治疗作用高压交变电场疗法的主要作用因素是高压交变电场作用。

(1)镇静和调节神经:静电能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增强内抑制过程,有镇静安眠作用,可改善脑循环及周围血液循环、有调节血压的作用。对自主神经系统有调整作用,促进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

(2)镇痛作用:可提高痛阈,有一定的镇痛和止痒作用。

(3)消除疲劳:高压交变电场疗法具有调节大脑皮质、自主神经及内分泌功能的作用,可以消除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引起的过度疲劳,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睡眠、减轻头痛等。

(4)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人体微循环,加速组织细胞的代谢。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①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偏头痛、疲劳综合征;②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习惯性便秘、胃肠炎;③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软组织扭挫伤等。

(2)禁忌证:严重脑血管病,心、肺、肾衰竭,恶性肿瘤,高热。关节置换术后、心脏置有起搏器和血管支架的患者以及妇女妊娠与月经期都不宜进行高压电位治疗。

第二节光疗法

一、红外线疗法

1.定义用红外线治疗疾病的方法为红外线疗法。医用红外线分为近红外线(或短波红外线)和远红外线(或长波红外线)。近红外线的波长为0.76~1.5μm,穿入人体组织较深,约5~10mm;远红外线波长为1.5~1m,多被表层皮肤吸收,穿透组织深度小于2毫米。

2.生物学效应

(1)生物学效应:红外线主要的生物学作用为热效应,没有光化学作用

(2)皮肤反应:红外线治疗时皮肤因热作用而充血发红,出现斑纹或线网状红斑,可以持续10分钟~1个小时。反复多次照射后皮肤将出现分布不匀的脉络网状色素沉着,而且不易消退。它的形成机制是:血管中血液富含水分,水对红外线有强烈吸收作用,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对短波红外线亦有较强的吸收,故血管内温度升高,促使血管周围基底细胞层中黑色素细胞的色素形成。人体对红外线的耐受与皮肤升温有关。红外线照射后皮肤温度达45~47℃时,皮肤出现痛感;温度再升高,皮肤出现水疱。

3.治疗作用

(1)缓解肌肉痉挛:皮温升高,可降低肌梭中γ纤维兴奋性,使牵张反射减弱,肌肉松弛;外线照射可减弱骨骼肌和胃肠道平滑肌的肌张力。用于治疗肌肉痉挛或胃肠道痉挛

2)消炎:红外线照射时,皮肤及表皮下组织将吸收的红外线能量转变成热,热可以引起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代谢加强,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利于慢性炎症的吸收、消散。

(3)促进组织再生:红外线可改善组织营养,促进肉芽生长,增强组织修复功能,加速伤口愈合。

(4)镇痛:热可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提高痛阈。并通过改善血液循环、消炎、肿胀、缓解痉挛的等,缓解疼痛。

(5)表面干燥:热作用使局部温度升高,水分蒸发,对于渗出性病变可使其表层组织干燥、结痂。

4.临床应用

(1)适应证:亚急性及慢性损伤、无菌性炎症,例如,肌肉劳损、扭伤、挫伤、滑囊炎、肌纤维组织炎、浅静脉炎、神经炎、胃肠炎、皮肤溃疡、烧伤创面、挛缩的癜痕等。

(2)禁忌证:出血倾向、高热、活动性结核、急性感染性炎症、严重动脉硬化、代偿不全的心脏病

二、可见光疗法

1.定义用可见光治疗疾病的方法为可见光疗法。可见光疗法包括红光、蓝光、蓝紫光及多光谱疗法。

2.生物学效应

(1)光量子能量:可见光波长短于红外线,长于紫外线,其光量子能量介于两者之间,具有热效应。蓝、紫光靠近紫外线,光量子能量较大,具有一定的光化学作用。

(2)对神经肌肉的作用:红光具有兴奋作用,使肌肉的兴奋性提高,时值缩短;蓝紫光具有抑制作用。

(3)对视觉作用:可见光作用于人眼底视网膜杆状细胞的视紫质,通过视神经反射影响松果体的分泌功能。可见光能加强糖代谢,促进机体氧化过程,提高皮质功能,加强交感神经兴奇性,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4)可见光的色素沉着作用与红外线相似。

3.治疗作用

1)温热作用:可见光能被组织吸收产生热效应,其热效应较红外线深,可以改善营养代谢,促进炎症消散,特别是红光穿透较深,可引起深部组织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强。

2)光化学效应:蓝紫光具有的光化学作用可用于治疗核*疸。

4.临床应用

(1)红光疗法适应证:神经炎、软组织损伤、肌纤维组织炎、关节炎。

(2)蓝光疗法适应证:急性湿疹、皮炎、神经痛。

(3)蓝紫光疗法适应证:新生儿*疸。

(4)禁忌证同红外线疗法

三、紫外线疗法

1.定义应用紫外线防治疾病的方法为紫外线疗法。

2.生物学效应紫外线光量子能量高,有明显的光化学效应,包括光分解效应、光合作用、光聚合作用、光敏作用和荧光效应。

3.人体皮肤对紫外线的反射、散射和吸收

(1)反射:皮肤对紫外线的反射程度与波长有关,如对波长~nm的紫外线反射为5%~8%,对波长nm的紫外线反射约为20%。皮肤的颜色也影响对紫外线的反射程度,白种人对长波紫外线的反射比例高于黑人。皮肤表层对中短波紫外线有很好的吸收作用,所以皮肤颜色对中短波紫外线的反射程度影响不大。

(2)散射:紫外线波长越短,皮肤的散射作用越明显。皮肤角质层扁平细胞对紫外线的散射显著,脱氧核糖核酸分子、蛋白纤维原的张力丝、透明角质颗粒都可散射紫外线。散射的存在影响了紫外线的透入深度。

3)吸收:人体皮肤对不同波长紫外线的主要吸收部位不同,m的紫外线97%在皮肤角质层被吸收,nm的紫外线56%在真皮层被吸收。

4.紫外线红斑反应

(1)定义:以一定剂量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后,经过一定时间,照射野皮肤上呈现的边界清楚均匀的充血反应叫紫外线红斑反应。

(2)潜伏期:紫外线照射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出现红斑反应,这段时间称为红斑反应的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与紫外线的波长有关,长波紫外线红斑的潜伏期较长,一般为4~6个小时,短波紫外线的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5~2个小时。红斑反应于照射后12~24个小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消退。

(3)红斑反应与波长的关系:紫外线的波长不同,皮肤的红斑反应亦不同。nm波长的紫外线红斑反应较强,而mm波长的紫外线红斑反应较差。

(4)红斑反应与剂量的关系: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引起红斑反应所需的剂量不同。对于4nm波长的紫外线,较小剂量即可引起红斑反应,剂量增加红斑增强,但增强不明显,当剂量增加3~4倍时,红斑反应仅增加1~2倍。对于nm、nm、nm的紫外线,需用较剂量才可引起红斑反应,但剂量增加,红斑反应即明显增强。

(5)组织学改变:紫外线红斑的本质是一种光化性皮炎,属于非特异性炎症。局部组织学改变为血管扩张、充血、渗出、白细胞增多。通常于照射30分钟后发生变化,8~24个小时达高峰,24~48个小时表皮细胞和组织间水肿,72个小时丝状分裂、增生,表皮变厚,1周内棘细胞层厚度达最大,7~10天后细胞增生减弱,30~60天逐渐恢复正常。

(6)影响红斑反应的因素

1)波长和剂量,见前述

2)局部皮肤敏感性:身体的各部位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以腹、胸、背、腰的敏感性为最高,其他部位依次为颈、面、臀、肢体、手足,肢体的屈侧较伸侧敏感,手足的敏感性为最低。用同一剂量在敏感性不同的区域照射,皮肤的反应不同

3)生理状态:月经前期红斑反应增强,后期减弱。妊娠期红斑反应增强,产后反应减弱

4)疾病因素:一般状况恶劣、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伤寒、气性坏疽、丹*时红斑反应减弱。合并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活动性肺结核、糖尿病、卟啉症时红斑反应增强

5)药物:增强红斑反应的药物,如补骨脂、磺胺、四环素、奎宁、氯丙嗪、异丙嗪、维生素族、血卟啉;减弱紫外线红斑反应的药物,如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吲哚美辛

6)植物:增强红斑反应的植物,如无花果、灰菜、苋菜、茴香、芹菜、萝卜缨、洋槐花、莴苣等

7)季节:春季红斑反应高于秋季

8)其他:长期室内工作者的红斑反应强于其他人

5.紫外线的色素沉着作用

(1)类型

1)直接色素沉着:即紫外线照射后立即出现,1~2个小时达高峰,之后逐渐消退,6~8个小时恢复正常。波长~mm的光线皆可引起这种反应。直接色素沉着是由于黑色素的氧化和黑色素小体在角质细胞中重新分配的结果,并无黑色素小体的形成。

2)间接色素沉着:即延迟色素沉着,于照射数日后出现,是皮肤中色素小体和黑色素增多的结果

(2)色素沉着与紫外线波长的关系

1)色素沉着最有效的波段:nm的短波nm的中波nm的长波

2)波长与色素沉着的出现、消退的关系:mm和m波长的紫外线于照射后1日开始出现色素沉着,3~4日达高峰;nm波长的紫外线引起的色素消退快,多在2~3周消失而nm波长紫外线引起的色素沉着持续1个月或数月后才消失;nm波长以上的紫外线引起的皮肤色素沉着消退更慢,甚至可持续1年

3)波长、照射剂量与色素沉着的关系:若单次照射,nm和nm波长的紫外线必须达到阈红斑量方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而mm波长的紫外线小于阈红斑量就可引起色素沉着。若反复多次照射,多种波长的紫外线都可在小于阈红斑量的剂量引起色素沉着

6.紫外线的其他生物学作用

(1)杀菌作用:大剂量紫外线可以使DNA、RNA严重受损,蛋白质分解和蛋白变性,酶的变性和组织结构改变,引起细胞生命活动的异常或导致细胞的死亡,这是紫外线杀菌、消*、清洁创面作用的机制。波长m以下的紫外线皆有杀菌作用,波长为.7nm的短波紫外线杀菌作用最佳。

(2)促进伤口愈合作用:小剂量紫外线照射后,DNA和RNA的合成先被抑制而后合成加速,可以促进肉芽、上皮的生长和伤口的愈合。

(3)致癌作用:目前认为正常人体有切除性修复功能,不至于因紫外线对DNA的影响使细胞畸变,因此,一般紫外线的照射不致引起癌变。患着色性干皮病者缺乏切除修复功能,照射紫外线有可能致癌。

(4)脱敏作用:紫外线照射后蛋白质分解形成的组胺,会刺激组胺酶的产生,足够的组胺酶能够分解血内过多的组胺,从而起脱敏作用。因此紫外线多次反复照射可以治疗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

(5)对钙磷代谢的影响:紫外线可以使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3,再经肝、肾羟化后的二羟维生素D3具有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及骨组织钙化作用。波长~mm的紫外线促维生素D合成作用较明显,以nm和nm为最大吸收光谱。利用紫外线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的作用,可以治疗小儿佝偻病、成人的骨软化病。另外,钙离子有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和神经兴奋性的作用,可以减轻过敏反应,是紫外线脱敏的机制之一。

(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紫外线照射可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激活皮肤结缔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组织中的网状内皮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使其吞噬功能增强;可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可增加补体和凝集素;可增加调理素;可活化T细胞和B细胞;总之,紫外线照射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7.紫外线的治疗作用紫外线的治疗作用为消炎、止痛、促进伤口愈合、杀菌、抗佝偻病、促进皮肤色素沉着、脱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8.紫外线疗法的临床应用

(1)适应证

1)外科感染:毛囊炎、甲沟炎、指头炎、疖、痈、蜂窝织炎、丹*、淋巴管炎、静脉炎、伤口、窦道、压疮、烧伤创面等。

2)内科疾病: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

3)妇科疾病:附件炎、宫颈炎、阴道炎等。

4)儿科疾病:支气管炎、肺炎、佝偻病等。

5)五官科疾病:咽炎、扁桃体炎、外耳道炎、牙龈炎等。

6)神经科疾病:周围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神经痛等。

7)皮肤科疾病:斑秃、玫瑰糠疹、带状疱疹等。

(2)禁忌证

1)心力衰竭、心肌炎、肾炎、尿*症。

2)活动性结核病。

3)光敏性疾病:红斑狼疮、日光性皮炎、卟啉代谢障碍、内服、外用光敏药者(光敏治疗了除外)、食用光敏性蔬菜、植物者。

4)着色性干皮病。

5)中*伴发热、皮疹的传染病者。

6)肿瘤的局部。

四、光敏疗法

1.定义光敏疗法又名光化学疗法、光动力疗法,即利用光敏作用治疗疾病的光疗法

2.治疗原理

(1)银屑病的光敏疗法:银屑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表皮细胞的DNA合成增强,表皮细胞增殖过速。光敏疗法的治疗机制是光敏剂可以显著加强紫外线对上皮细胞中DNA合成的抑制作用,通过光聚合作用,使DNA链中的两个胸腺嘧啶基间发生共价结合,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通过光加成效应,光敏剂与胸腺嘧啶碱形成C-环丁型光加成物,致细胞损伤、受抑或死亡,即加强对上皮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2)白癜风的光敏疗法:光敏治疗能够加强黑色素细胞的功能,使黑色素小体增多,酪氨酸酶活性提高,转移进入棘层的黑色素小体增多。

五、激光疗法

1.激光器的分类激光器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①按工作物质分类,分为气体激光器、液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②按光的波长分类,分为紫外激光器、红外激光器和可见光激光器;③按光输出方式分类,分为连续激光器、单脉冲激光器和重复脉冲激光器④按激光照射功率大小分类,分为高强度激光和低强度激光。激光作用于生物组织后造成不可逆损伤的称为高强度激光。高强度激光治疗常用的激光器是CO2激光器、Nd:YAG激光器等,其输出功率在瓦级以上。激光作用于生物体后引起生物组织产生可逆损伤,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改变,并调节机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称为低强度激光。低强度激光治疗常用的激光器是HeNe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输出功率一般小于50mW,有时可达数百毫瓦。康复医学专业常用的是低强度激光治疗。

2.常用的气体激光器

(1)HeNe激光器:输出的激光波长为.8m,为红光激光,常用于局部照射、穴位照射和血管内照射,常用输出功率为5~25mW。用于光动力学治疗时最高输出功率可达几百毫瓦

(2)CO2激光器:它的输出波长为10.6m,为红外激光,CO2激光器属高强度激光器之一,医疗常用输出功率为10~20W,如进行脑、肝外科手术,则功率可达~W。

3.常用的固体激光器

(1)红宝石激光器:它的输出波长为.3nm,为红光激光,主要在皮肤科应用

(2)钕玻璃激光器:它的输出波长为1.06μm,为红外激光,钕玻璃激光器属高强度激光器之一,功率较大,可定向定量爆破胃结石。

(3)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简称Nd+:YAG激光器,它的输出波长为1.06m,为近红外激光,常用输出功率为50~W左右,对血管瘤效果较好,特别是通过光导纤维传输进行腔内治疗有独特的优点,可治疗耳鼻喉、食管、胃、膀胱疾患。

4.半导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由半导体材料制成,其工作物质为砷铝化镓(Gaalas)、砷化镓(GaAs)等,半导体激光具有工作电压低,电光转换功率高,体积小,重量轻,易于调制,不需水冷,寿命长等优点。输出的波长大多在可见光的长波到近红外之间,临床常用的半导体激光的波长有nm、m、nm、m、m和nm,常用的功率从几毫瓦到50~60W不等,既可用于穴位或痛点照射,又可进行切割、凝固、汽化等。

5.激光的生物学效应

(1)热作用:热作用主要由可见光区和红外光区的激光引起。激光对组织的热作用引起组织升温是随激光能量的上升而上升的。例如,热对皮肤和软组织作用后,相继出现:热致温热(37~39℃)、热致红斑(43~45℃)、热致水疱(47~48℃)、热致凝固(55~60℃)、热致沸腾(℃)、热致炭化(~℃)、热致燃烧(℃以上)、热致汽化(0℃以上)

(2)压强作用:激光的能量密度极高,产生的压力很大,激光本身辐射所形成的压强称为一次压强。当生物组织吸收强激光而出现瞬间高热和急剧升温时,因组织沸腾汽化而体积剧增,产生很大的瞬间压力,此压强称为二次压强。利用激光的压强治疗疾病举例:文身的去除碎石、虹膜打孔,这些治疗中产热很少或不产热,对周围正常组织没有损伤,不留瘢痕。但注意压强利用不当可造成损伤。

(3)光化作用:生物组织的大分子吸收激光光子的能量被激活,产生受激原子、分子和自由基,引起机体内一系列的化学改变,称光化反应。光化反应可导致酶、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活性降低和失活。分子高级结构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如杀菌、红斑效应、色素沉着、维生素的合成等。

(4)电磁作用:激光是电磁波,激光与生物组织的作用实质上是电磁场与生物组织的作用。聚焦的高强度激光可以在生物组织中产生高温、高压和高电场强度,引起组织细胞损伤、破坏

(5)生物刺激作用:低强度激光照射可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起双向调节作用,可以增强白细胞吞噬作用,抑制细菌生长,促进红细胞合成,加强肠绒毛运动,促进毛发生长,加速伤口和溃疡的愈合,促进骨折的骨痂生长愈合,对神经组织损伤能加速修复作用,增强肾上腺功能增强蛋白质的活性等。

(6)激光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因素:激光的波长、功率密度、光斑的大小、工作方式和偏振性等因素影响激光的生物学效应。

6.临床应用

(1)高强度激光疗法的适应证

1)皮肤科疾病:疣、疣状痣、血管瘤、色素痣、老年斑、脂溢性角化、皮脂腺囊肿、皮肤恶性

2)外科疾病:食管癌、胃肠吻合术、胆囊手术、痔、肛裂、肛瘘、颅内肿瘤、尿道狭窄、包皮环切术、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关节腔手术等。

3)内科疾病:冠状动脉成形术、消化性溃疡、呼吸道阻塞等

4)妇科疾病:尿道肉阜、阴道纵隔、宫颈炎、宫颈癌、尖锐湿疣等。

(2)低强度激光疗法适应证如下

1)皮肤科疾病:皮肤溃疡、带状疱疹、酒渣鼻、多形红斑、荨麻疹、斑秃、湿疹、神经性皮炎白癜风、肥厚性瘢痕、银屑病

2)外科疾病:疖、痈、蜂窝织炎、毛囊炎、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急性乳腺炎、乳腺囊性增生症、肛门皲裂、血栓外痔、肋软骨炎、跟骨刺、骨折慢性前列腺炎等

3)内科、小儿科疾病: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关节炎、小儿遗尿症等

4)妇科疾病:外阴白色病变、外阴瘙痒症、白塞病、宫颈糜烂、慢性盆腔炎痛经等。

5)神经疾病:脑外伤后综合征、臂丛及其周围神经损伤、神经症、血管性头痛、面神经麻痹、神经痛等。

6)口腔疾病:牙周膜炎(根尖周围炎)、牙龈炎、冠周炎、复发性口腔溃疡、扁平苔癣、腺性唇炎、颞下颌关节炎、腮腺炎、干槽症等。

7)耳鼻喉疾病:外耳道炎症、外耳道湿疹、耳软骨膜炎、中耳炎、梅尼埃病、过敏性鼻炎、扁桃体炎、咽炎、慢性喉炎等8)眼科疾病:睑缘炎、睑腺炎、睑板腺囊肿、假性近视等。

第三节超声波疗法

超声波疗法是用频率在20kHz以上的机械震动波,即超声波作用于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一、生物学效应

1.机械作用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作往复运动,使介质内部发生有节律的疏密变化,这种疏密变化形成了压力变化,能对人体组织细胞产生微细按摩作用。微细按摩作用是超声波治疗疾病的最基本的机制。超声波对机体的其他作用都是在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基础上产生的。超声波对细胞的微细按摩作用可以改变组织细胞的体积,减轻肿胀,改善膜的通透性,促进代谢物质的交换,改善细胞的功能,提高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2.温热作用超声波在机体中传播时,由于其机械作用,使介质质点之间相互摩擦产热,从而将超声波的机械能转变为热能。超声波的热作用与超声的频率和剂量相关,频率越高或剂量越大,热作用越强。超声的热作用还与介质的物理特性和界面有关。在人体组织中,神经组织吸收声能最多,肌肉次之,脂肪较差;在不同组织的界面处产热较多,如皮下组织与肌肉组织的界面、肌肉组织与骨组织的界面。由于超声波是近乎直线传播的,在机体中产生热作用的部位是以声头为底面向组织深处延伸的圆柱体。虽然超声波有很好的热作用,但产生的热量多随血液循环散发,少数通过组织传导散失,因此超声波治疗过程中一般不会引起人体组织局部烫伤。温热作用使组织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加速,细胞缺血、缺氧状态得以改善,肌张力下降,疼痛减轻或缓解,结缔组织延展性改善。高强度聚焦超声所产生的高热可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

3.理化作用

(1)空化作用:超声波在液态介质中传播时产生声压。当产生的声压超过液体的内聚力时,液体中可出现细小空腔,即空化现象。空腔分为两种:稳定的空腔和暂时的空腔。

稳定的空腔在声压的作用下来回振动,使空腔周围产生局部、单向的液体流动,形成微流。微流在超声波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膜两侧的钾、钙等离子的分布,因而加速组织修复过程,改变神经的电活动,缓解疼痛等。

暂时的空腔在声压变化时破灭,产生高热、高压、发光、放电等现象,对机体有破坏作用。

(2)弥散作用:超声波可提高生物膜的通透性,增加其弥散过程,促进生物膜内外的物质交换,进而加速代谢,改善组织营养。

(3)触变作用:超声波作用下,可使凝胶转化为溶胶状态。对肌肉、肌腱或韧带有软化作用。

(4)对氢离子浓度的影响:超声波作用可使组织pH向碱性方面转化,可缓解炎性组织局部酸中*、减轻疼痛。

(5)对生物大分子的聚合、解聚作用:在超声波作用下,使水分子分解的产物诱导水中稳定的化合物形成自由基,使分子胶体化合物之间、溶剂和大分子化合物之间的C=C或C=O键断裂形成不饱和的具有高活性的自由基。随即引起一系列继发的生化反应从而产生聚合作用。当超声波作用时,大分子化合物黏度暂时下降,超声作用停止后又复原,发生可逆性解聚若大分子化合物的黏度下降,分子量也减小,且无法复原,则为不可逆解聚。

(6)对生物组织和细胞代谢的影响:低强度超声波可刺激氧化过程,使组织和细胞代谢著加速。高强度超声波主要起抑制和破坏作用。

二、治疗原理

1.局部作用超声波作用于人体组织产生机械作用、温热作用和空化作用,可引起人体局部组织血流加速,血液循环改善,细胞膜通透性增强,离子重新分布,新陈代谢加速,组织中氢离子浓度减低、pH值增加,酶活性增强,组织再生修复能力加强,肌张力下降,疼痛减轻等。

2.节段或全身作用超声波治疗引起的局部组织变化可以通过神经或体液途径影响身体某一节段或全身而起到治疗作用。

三、治疗作用

1.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对超声波非常敏感的器官。大剂量的超声波可引起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害。在治疗剂量范围内,超声波可提高周围神经兴奋性,加快神经传导,减轻神的炎症反应,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愈合,提高痛阈,减轻疼痛;作用于大脑可刺激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使脑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从而加速侧支循环的建立,加速脑细胞功能的恢复等。

2.皮肤超声波作用于皮肤可提高皮肤血管的通透性,使皮肤轻微充血,但无红斑。超声波可增强皮肤汗腺的分泌,促进皮肤排泄功能,增强真皮再生能力。大剂量超声波可引起皮肤损害。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超声波的敏感性不同,头面部皮肤对超声波敏感,腹部皮肤次之,肢体皮肤的敏感性较差。

3.肌肉与结缔组织骨骼肌对超声波非常敏感,治疗剂量的超声波可使肌张力降低,大剂量超声波则可引起肌肉损伤。超声波作用于结缔组织可改善其伸展性,并可促进结缔组织增生。

4.骨骼骨骼对超声波的声阻很大,吸收较强。小剂量超声波治疗可以促进骨痂生成大剂量超声波可延缓骨折愈合。超声波在骨与周围组织界面上反射明显,易产生较强的局部热作用,引起骨膜疼痛。

5.消化系统小剂量超声波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酸分泌;大剂量超声波可造成胃肠局部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穿量超声波可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胆汁排出;大剂量超声波对肝脏有损害作用。

6.心脏血管心脏对超声波比较敏感,大剂量超声波可造成心包膜下出血、心肌点状出血、心律失常,甚至心跳停止,因此在心前区应用超声波治疗时应格外小心。适当剂量的超声波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使痉挛的冠状动脉扩张,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及心肌细胞的修复,使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得以缓解。超声波对血管的作用是使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血管壁通性增加,血压下降。

7.血液超声波可使血沉加快,血红蛋白增加,血液pH值增加。

8.生殖系统适量的超声波可使精子数目增加,精子活动性增强;大剂量超声波可使精子萎缩。适量的超声波可促进卵巢滤泡形成;大剂量超声波则使卵泡变性,导致胚胎畸形流产。

9.眼睛眼睛的结构决定了它对超声波反应的特殊性。由于眼睛解剖层次多,容易产生热作用而对眼睛造成不良影响,引起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角膜上皮脱落、晶体和玻璃体混浊眼底变性等。但小剂量的超声波治疗可使眼球血管扩张,促进前房与玻璃体内渗出和出血的消散吸收,改善视神经营养,恢复视觉能力。

四、超声药物透入疗法作用机制和特点

超声药物透入法是将药物加入耦合剂中,通过超声波的作用将药物分子透入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

1.作用机制是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振动,组织中各质点受到交替变化的压力(声压)作用,使组织细胞内物质运动,细胞膜的通透性提高,有利于药物进入体内,而且在超声波作用下,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也促进了药物的透入

2.作用特点

(1)优点:超声药物透入的药物不限于水溶性和电解质,所以药源广,而且不破坏药性、操作简便、对皮肤无刺激、患者无痛苦。透入的药物以水剂、霜剂、乳剂、油膏作为接触剂或能充分混入接触剂中的药物均可。

2)缺点:药物透入体内的量和深度不易测定。

五、临床应用

1.适应证冠心病、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术后神经痛、截肢后幻肢痛、雷诺病、面神经麻痹、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软组织扭挫伤、乳腺炎、瘢痕、注射后硬结、退行性骨关节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病变、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颞下颌关节紊乱、视网膜炎、盆腔炎等

2.禁忌证恶性肿瘤(高强度聚集超声波治疗肿瘤时例外)、急性化脓性炎症、高热、活动性肺结核、出血倾向、严重支气管扩张、孕妇下腹部、儿童骨骺部、局部感觉异常等。

第四节体外冲击波疗法

1.概念体外冲击波疗法是指应用压力瞬间急剧变化的高能量所引发的生理学效应治疗疾病的方法。分为聚焦式冲击波和放散式冲击波疗法。聚焦式冲击波发生器所产生的脉冲压力波具有很高的峰值,可超过bar或达到MPa,并且周期短,产生的声波可聚焦于靶组织中。冲击波的能量以能流密度表示,即单个脉冲1mm2面积上的能量。能流密度的大小可分为低能流级(0.08~0.28m/mm2)、中能流级(0.28~0.60mJ/m2)和高能流级(≥0.60mJ/mm2)在每次治疗中患者所接受的总能量等于能量密度×脉冲次数

2.生物学效应冲击波产生的效应取决于能流密度的水平。通常在低能量水平(0.08~0.28m/mm2),其效应主要表现为超刺激作用和镇痛作用;中等能量水平的冲击波可激活新陈代谢;在高能量冲击波作用时,可发生裂解或微观损伤。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包括慢性肌腱疾病和骨愈合不良。慢性肌腱疾病包括:跖腱膜炎(伴或不伴有跟骨骨刺)、跟腱疾病、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髌腱炎、大转子疼痛综合征等。可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的骨愈合不良包括:骨延迟愈合、应力性骨折、早期缺血性骨坏死等

(2)经验性治疗的临床病症:肱骨内上髁炎、内收肌综合征、鹅足综合征、腓骨韧带综合征、肌筋膜综合征(纤维肌痛除外)等。

3)禁忌证:儿童及青少年的生长期的骨骺部位、肿瘤、妊娠。

4.注意事项冲击波治疗后可出现软组织肿胀、疼痛、表皮损害、皮肤瘀点、出血、红斑、皮下血肿等反应。

第五节磁疗法

利用磁场的物理性能作用于人体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磁疗法。

一、治疗原理

1.调节体内生物磁场

(1)生物电流:人体内存在生物电流,一切生命现象都与机体中电子的传递或离子转移有关。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生物电流发生改变。

2)生物磁场:根据磁电关系,电流可以产生磁场。人体内的生物电流就产生了体内的生物磁场。正常生理情况与病理情况人体内的生物磁场是不同的。在病理状态下,应用外加的磁场对体内的生物磁场进行调节,使体内生物磁场趋向正常,是磁场疗法的重要作用原理

(3)产生感应微电流:根据磁电关系,磁场可以产生感应电流。人体含有丰富的血管,血管是导体,当磁场作用于人体时,由于血管的舒缩运动和血流的流动,或由于磁场本身的运动,能够产生切割磁力线的作用,由此产生感应微电流。在人体内形成的感应微电流又对机体的生物电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机体的功能,从而达到磁场对人体的治疗作用。

2.局部作用和神经体液的作用

(1)局部作用:穴位有电磁特性,穴位是人体电磁的最活跃点。对穴位的磁场疗法可以达到调节经络平衡的作用。

(2)神经作用:当磁场作用于人体时,可刺激人体的感受器,感觉传入沿神经传导通路直达脊髓和脑,通过神经反射影响局部直至整个机体。可在局部产生反射性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可对大脑皮质产生镇静作用。

(3)体液作用:磁场对体液的影响是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各种致痛物质迅速被稀释和排出,使疼痛减轻和缓解。在磁场作用下,各种内分泌素和各种酶的含量和活性发生改变,通过这些改变可达到各种治疗效果。如脑垂体和丘脑下部中脑啡肽含量明显增高,通过体液循环起到镇痛效果。在磁场作用下,体液中钾、钙、钠、铁、铜、锌等离子也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人体的细胞膜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细胞内外进行物质交换细胞膜内外需要正常的离子分布,细胞膜中含有大量的酶和神经递质受体。在磁场作用下,细胞膜的膜蛋白分子的取向出现重排现象,可干扰膜的特性与膜的功能,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引起生物学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生物学效应

1.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磁场可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血液循环,也可使淤滞性扩张的血管收缩,因此磁场对血管的作用是双向调节作用。

2.对血液的影响在磁场的作用下白细胞会暂时降低,但很快恢复正常。磁场可以降低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

3.对胃肠功能的影响磁场对病理性胃肠起到双向调节作用,对于胃肠蠕动缓慢者,促进胃肠蠕动,对于胃肠蠕动过快者,抑制胃肠蠕动,对于痉挛的平滑肌起到松弛作用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多数实验表明磁场能提高E花环形成率,提高白细胞吞噬率,提高补体水平,提高免疫球蛋白,提示磁场具有提高正常机体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效应

5.对肿瘤的影响实验表明磁场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杀伤肿瘤细胞、防止肿瘤转移的作用,能够延长实验动物的寿命。磁场使癌细胞生长缓慢或停顿,可能是由于在磁场作用下细胞内带电粒子或基因发生变化,干扰了DNA合成等细胞功能

6.对细菌的影响磁场对部分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三、治疗作用

1.止痛作用磁疗的止痛作用明显而迅速,对创伤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炎性疼痛等。

2.镇静作用磁场的镇静作用表现在改善睡眠,延长睡眠时间,减低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其机制与中枢神经的抑制有关

3.消炎磁场作用于机体产生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组织通透性改善,有利于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和消散,有利于炎症局部改善营养,增加氧供,提高局部组织的抗炎能力和修复能力。磁场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如免疫球蛋白增高,白细胞数目增多,吞噬能力增强等,因此,对细菌性炎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磁场对部分细菌有抑菌或杀菌作用。磁疗对于急性炎症、亚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消肿

4.消肿磁场作用下使血液循环加快,促进渗出液的吸收,磁场可改变渗透压和通透性加速蛋白的转移,降低组织间的胶体渗透压。因此,磁疗对于炎性肿胀、非炎性肿胀和血性肿胀均有很好的消肿作用

5.降压磁场可加强大脑皮质的抑制功能,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血管舒缩机制,使高血压患者血压降低;磁疗可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循环阻力,从而降低血压。磁疗降压主要是通过穴位治疗达到治疗效果。穴位的刺激可以通经活络,调整人体功能,通过神经反射的作用,影响大脑皮质对皮质下血管舒缩中枢的调控,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从而达到降压目的

6.止泻在磁场作用下,ATP酶活性增强,可使小肠的吸收功能加强;在磁场作用下,胆碱酯酶活性增强,使肠道分泌减少蠕动减慢,有利于水分和其他营养物质在肠黏膜的吸收;磁场还有抗渗出的作用,有利于止泻;磁场的抗炎作用对于炎性腹泻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7.促进创面愈合在磁场作用下,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液循环改善,为创面提供了更多的血液,提供了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氧,有利于加速创面的愈合

8.软化瘢痕在磁场作用下血液循环改善,渗出物吸收和消散加速,为减少瘢痕形成创

9.促进骨折愈合磁场改善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和氧供,有利于骨组织

四、临床应用

1.适应证

(1)内科疾病: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肠炎、胃炎、慢性气管炎等

(2)神经科疾病: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等

(3)外科疾病:扭挫伤、腱鞘囊肿、肩周炎、静脉炎、血栓性脉管炎、静脉曲张、肋软骨炎、颈椎病、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肱骨外上髁炎等

(4)眼耳鼻喉科疾病:耳廓浆液性软骨膜炎、外耳道疖肿、神经性耳鸣、鼻炎、睑腺炎、角膜炎等

(5)其他疾病:慢性皮肤溃疡、带状疱疹、痛经、臀部注射硬结、瘢痕等

2.禁忌证白细胞总数低于4.0×/L、置有心脏起搏器者、金属异物处、严重心肺功不全、孕妇下腹部、出血倾向

3.注意事项

(1)慎用于体质虚弱、老人、幼儿、高热、治疗后不适反应严重者。

(2)眼部、头面部、胸腹部、老人、幼儿、体弱者、高血压病患者宜用低强度磁场,不宜用高磁场强度治疗,不宜长时间治疗

第六节温热疗法

以各种热源为导热体将热能传递至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温热疗法

一、生物学效应

1.对新陈代谢的影响及作用

(1)细胞化学反应:温度的变化可影响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温热作用能使酶活性改变,使细胞摄氧量增加,从而促进细胞的代谢

2)基础代谢和能量代谢: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基础代谢率可增加2~3倍;随着温度的增高,人体的能量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

(3)消炎:温热作用可使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有利于代谢产物、炎症产物以及致痛物质的排除而达到消肿、消炎、止痛作用

(4)组织修复:温热作用可使血液循环加快,代谢增强,营养改善,有利于组织损伤的修复

2.对各器官、系统的影响

1)皮肤:温热刺激作用于皮肤,可扩张皮肤血管,加强皮肤的营养和代谢,促进伤口愈合,增加软组织的延展性,有利于软化瘢痕、松解粘连、改善皮肤功能。

(2)肌肉:温热可降低肌肉的张力,缓解肌肉痉挛,减轻因肌紧张引起的疼痛。

(3)心血管系统:温热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是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压升高。但持久、广泛、强烈的热刺激作用于人体时,则导致心肌收缩力减,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4)呼吸系统:适当的温热可以加深呼吸,但持久而强烈的热刺激可引起呼吸浅快。

(5)消化系统:温热可以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促进消化液分泌。

(6)神经系统:热能降低感觉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和神经传导速度,提高痛阈,从而缓解疼痛。

二、石蜡疗法

1.定义利用加热熔解的石蜡作为导热体将热能传递至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石蜡疗法

2.治疗作用

(1)温热作用:石蜡的温热作用可以减轻疼痛,缓解痉挛,加强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炎症消散吸收,加速组织修复,降低结缔组织张力,增加其弹性

(2)机械作用:石蜡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柔韧性、黏滞性和延展性,因此治疗时石蜡可紧贴皮肤,冷却时体积缩小10%~20%,对组织产生机械压迫作用,从而促进水肿消散

(3)滑润作用:石蜡具有油性,可滑润敷蜡部位的皮肤,软化瘢痕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软组织扭挫伤恢复期、肌纤维组织炎、慢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腱鞘炎术后或外伤后瘢痕增生、骨折或关节术后挛缩、肌痉挛、坐骨神经痛、皮肤美容等

(2)禁忌证:高热、昏迷、急性化脓性炎症、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结核、孕妇腰腹部、恶性肿瘤、出血倾向者。周围神经损伤等引起的局部感觉障碍者慎用

三、湿热袋敷疗法

1.定义湿热袋敷疗法是通过传导方式将加热后热袋中的物质所散发出的热量及水蒸气作用于治疗部位的热疗方法

2.治疗作用

(1)温热作用:温热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增强代谢,改善营养;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渗出液的吸收,消除局部肿胀;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使痛阈升高,缓解疼痛;缓解肌肉痉挛;软化瘢痕等

(2)作用特点:加热后的湿热袋可缓慢地释放出热和水蒸气。这种湿热敷可用于电刺激治疗前的预热,以增加皮肤的导电性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慢性炎症、瘢痕增生、纤维粘连、肌肉痉挛、神经痛等

2)禁忌证:局部感染、开放性伤口、皮肤病、恶性肿瘤、活动性肺结核、高热、极度衰竭、出血倾向、局部循环障碍及感觉障碍等

欢迎加入康复交流群:

图书资料群:

免责声明:本文相关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好文章要和大家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康复职称考试middot知识点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