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凌晨
你摘下放在耳朵里一天的耳机,熄灭亮了一整天的手机屏幕,正准备入睡。
“嗡——”蝉鸣似的尖锐的声音在你耳边响起,微弱却又连绵不绝,你会不会害怕一觉醒来,便难以听清这个世界?
今天是年3月3日,也是我国第22个全国爱耳日,主题为“人人享有听力健康”。
近年来,人群中常见的听力问题主要有中耳炎、耳鸣以及突发性耳聋,有些是可逆的,有些却会让你的听力终生受损,而这些都与你一些习以为常的小习惯息息相关。
01
来看看以下几个伤耳习惯你中了几个?
坐地铁时听耳机:在嘈杂环境中,人们会不自觉调大耳机音量,长期使用耳机且音量过大会导致听力下降。
长时间“煲电话粥”:频繁或长时间接听电话,是损失听力的一个有害途径,还可能会引起神经性耳聋。
用硬物掏耳朵:容易增加细菌感染耳道的风险,硬物易碰坏耳道甚至损伤耳膜。
经常泡吧、去KTV:噪音会缓慢损伤人的听力,感冒或过于疲惫的人群免疫力弱,如果再遭遇高分贝噪音袭击,可能会导致突发性耳聋。
身体过度疲劳、压力过大:情绪在高度紧张时血管收缩导致耳朵缺血缺氧,发生耳聋。
乘飞机时不注意做吞咽动作:如果中耳腔内外压不能迅速取得平衡,就会造成航空性中耳炎,出现两耳发闷、疼痛、头晕等症状。
滥用抗生素:一些抗生素例如常见的新霉素、庆大霉素的副作用是损害脑神经,引起耳聋,且这种药物性耳聋暂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
用力擤鼻涕、吸鼻涕:容易引发分泌性中耳炎或胆脂瘤型化脓性中耳炎。
对感冒、鼻炎、咽炎不予理会:以上可蔓延形成分泌性中耳炎,而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
长期有负面情绪:生气、忧郁、悲伤等负面情绪都有可能诱发突发性耳聋。(来源: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02
如何保护好你的听力
擤鼻涕时要掌握正确的擤鼻方法:应左右鼻腔一个一个地擤,切勿将左右鼻孔同时捏闭擤鼻,因为鼻腔后部与中耳腔有一管腔(咽鼓管)相通,擤鼻不当可将鼻腔分泌物驱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
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者,不宜乘飞机旅行,否则可能引起航空性中耳炎,出现耳痛、鼓膜充血、中耳积液,甚至听力下降等症状。
和他人通电话长话短说,想要叙旧当面说更能增进友谊。
养成良好的掏耳朵习惯。不当地掏耳可引起耳道和鼓膜损伤,有时还会并发感染,使听力下降。掏耳频率应保持每月一到两次,掏耳时使用清洁光滑的掏耳工具。
避免打击头部,更不可掌击耳部。前者可并发听力损害,后者可引起鼓膜破裂,生活中,因外力打击而造成耳朵功能受损的情况屡见不鲜。
洗头、洗澡时防止水流入耳内。因为皮肤和鼓膜在水中浸泡,加上耵聍(即常说的耳蚕、耳屎)的刺激,容易引起外耳炎。若原来有鼓膜穿孔者,水入耳内可引起中耳炎复发。
夏季游泳前需作体格检查。有外耳道炎、中耳炎、外耳道耵聍栓塞、鼓膜穿孔等疾病者,必须在矫治之后才宜游泳。
耳廓外伤、冻疮时要严格防止感染,特别是绿脓杆菌感染,因为此细菌可引起耳廓软骨膜炎、软骨坏死,最终导致耳廓畸形(菜花样耳)。
远离噪音和爆炸现场(包括放爆竹),因为较大的噪音可引起噪音性聋,而爆炸声会造成爆震性聋。
小病早治疗,不让耳朵受牵连。病*感染如麻疹、腮腺炎、耳带状疱疹等,常并发感音神经性聋,需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远离烟酒和耳*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因为它们对听神经有*害作用。
保持好心情,天天好作息,不要太焦虑。
常按摩: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风穴(在耳垂与耳后高骨之间的凹陷处)和听会穴(在耳屏前下方,下颌关节突后缘之凹陷处),可以增加内耳的血液循环,有保护听力的作用。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钟。如下图所示:
除了以上几条,顺便告诉大家一个正确使用内置式耳机的“60-60-60”原则(央视重磅推荐),耳机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佩戴时间不超过60分钟,环境音量最好不超过60分贝。
03
注重听力自查
在生活中,注意听力自查,比如是否听不清别人说话;是否使用电子设备时会加大音量;是否耳鸣;是否两耳听力状况不同等等。一旦发现自身听力状况异常,一定要及时进行专业的听力检查,不要讳疾忌医,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04
写在最后
当地时间2日,世卫组织发布《世界听力报告》,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其中4.3亿人听力较好的耳朵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到年,预计四分之一的人有听力问题,近25亿人将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至少7亿人将需要健康服务。
“耳聪目明”是每一个人的希望,而学会正确用耳才能保护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