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像旗杆直又直,2像鸭子水上漂,3像一只小耳朵……”
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这首数字儿歌很形象地告诉了我们人身体上的3就是我们的耳朵。这种形象认知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所以国际上把每年的3月3日定为国际爱耳日,号召大家重视起来,保护我们的耳朵。
耳是人体五官当中管听觉的器官,它不单纯是指像“3”的这个外耳,它还包括中耳和内耳,而且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感受和分辨各种声音,还能提供我们对位置和空间的感受能力。
01耳朵虽然不大,结构却很复杂。
我们的耳朵都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外耳区域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
耳廓的形状可以防止雨水和异物进入外耳道。但耳廓更重要的功能是收集声波,声波再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上。
鼓膜的原理就和打鼓一样,声波引起鼓膜震动,传递给鼓室,最后到达中耳。
中耳区域连接着鼓膜和内耳的部分就是处于中耳部位的听小骨。
之所以要加个小字,是因为它真的很小小小小小小......
是人体中最小的骨头,由锤骨、砧骨及镫骨三部分组成,就是这三兄弟将接收到的鼓膜震动信号传递至内耳。
内耳区域内耳的构造很复杂,管道盘旋,形同迷宫,是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
前庭器官包括椭圆囊、三个半规管、球囊。是运动状态和空间位置的感受器,维持着人体动、静平衡,并辨别方向,日常晕车、晕船的根源就在于此。
耳蜗则直接与听觉有关。听小骨的振动引起耳蜗内淋巴的振动,刺激着内耳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最后沿着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以此产生听觉。
这就是我们耳部的结构,也是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
02接下来我们就介绍一下日常生活中的保护耳朵的一些小常识:
生活中有很多人,自己购买了各式各样的挖耳勺,想把耳屎掏的干干净净,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慎之又慎。
首先,耵聍,俗称“耳屎”它是我们外耳道的皮脂腺自然分泌的一种物质,这些蜡状物质里混有来自-个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包括角鲨烯、胆固醇和脂肪酸等等),以及脱落的毛发和死皮。
它不仅可以保护外耳道的皮肤,而且它的气味还可以阻止微生物和小昆虫的入侵。《自然史》中甚至记载,如果不幸被蜈蚣或蛇咬伤时,可以将耳屎涂在伤口处,有助于消炎[1]。
很多人爱掏耳朵,是因为我们外耳道内分布了很多敏感的迷走神经末梢。所以当工具触碰到这些神经末梢时候,我们便会感觉一阵舒爽[2]。爽是爽了,不过长期不节制的掏耳朵可能对我们的耳道造成损伤,导致真菌感染。其实,我们大部分人是不用掏耳朵的。因为耳屎自带迁移功能,会随着咀嚼等嘴部的张合动作自动脱落掉出,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进行人为的清理。
相反如果用异物去刺激清理外耳道,如棉签、挖耳勺、小卡子等,会刺激外耳道后壁皮肤上分布的迷走神经耳支、引起咳嗽,家长给孩子掏耳朵的时候,很容易在这时候手抖而伤及宝宝。
当然,也的确有一部分具有湿性耳屎的人会受耳屎堵塞的困扰,比如会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情况。当我们遇到了这些情况,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千万不要自己拿棉签处理。因为棉签的面积太大,在清理时,不仅不会将耳屎蹭出来,反而将耳屎推的更深了。
如果实在实在控制不住挖耳朵的冲动怎么办?建议你可以欺骗式的掏一下,也就是蹭蹭耳朵外面意思意思就行了。
由于我们的外耳道和中耳之间有鼓膜的起着屏障作用,所以进入耳朵的水很难进入中耳,所以大家倒不必担心“脑子进水”。
不过有的人外耳道天生比较宽敞、直,如果进水或者异物,很容易排出,头部倾斜、身体做跳跃的运动,或者用棉球吸水就可以解决。
而有些人外耳道比较窄,弯曲度高,有水或者异物进入后会存留比较长时间,自身的耵聍也不容易排出,脏水将耵聍泡软后膨胀,会刺激耳道壁皮肤及鼓膜,容易引起感染及听力下降,这些人在游泳前一定要佩戴好耳塞,游泳后也可以用吹风机把耳朵里的水分吹干。
有小宝宝的家庭,在不熟悉宝宝耳道情况的前提下最好不要带他去游泳、潜水。
这一点,爸爸妈妈们要注意了,逢年过节我们可能会带着小孩去放鞭炮、逛庙会、去围观爆米花,看看谁是“小勇士”,强声下面眼睛都不眨,躲也不躲,这个行为对我们的听力也有极大的损害哦!
位于内耳耳蜗上面的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如果某一个频率的刺激强度过大,或者过久,都会造成相应部位的细胞产生不可逆的损伤。
也许大家觉得自己生活、学习没有受到影响,但其实进行专业测量后,某个频率的听力已经下降了,而你自己却并不知道。所以,为了保护这些要陪伴我们终身的听觉细胞,为了让它们工作的更久,我们一定要多多了解它、时时爱护它!
好了,今天给大家分享这三个用耳健康的小知识,大家都学到了吗?作者:MrsLi团队·白医生、大仙儿、小团子绘图:风漫漫
参考文献[1]BostockJ.TheNaturalHistory.PlinytheElder,withCopiousNotesandIllustrations[J]..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