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廓挫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华医养之二十四节气小寒篇
TUhjnbcbe - 2021/3/25 16:17:00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时间是在公历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经°。对于中国而言,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花信风,小寒始,梅最先”,小寒节气为: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冬至之后虽阳气渐升,但天气依然寒冷,故小寒节气还应注意避寒就温、保养阳气,做到“天人相应”、“整体调整”。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此时节,应早睡晚起,室温不宜过高,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同时应保持室内适宜湿度。外出时注意头部保暖,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上达于头部,气温骤升骤降时,注意戴好口罩、帽子,衣服及时加减,在阳光较好的时候,尽量多晒太阳。除头部外,腹部保暖可以减少因寒冷造成的腹痛腹泻等疾病,脚部保暖除穿厚实的鞋袜外,还可以采用热水泡脚的方法。

????

民谚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善于养生的人,在冬季更要坚持体育锻炼,以取得养肝补肾、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抵抗力之功效。此时节的锻炼时间最好在下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慢跑、跳绳、踢毽子等活动,注意不要大汗淋漓,以免阳气外泄,也可选用中医养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冬季宜静,小寒时节养生重点在于养心、静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此时节应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上班族可在午饭后适当小睡片刻,以缓冲工作压力。

根据中医“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则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小寒为阴邪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盛的时期,从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补益,以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故冬季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补心气、固肾气。俗语云“冬天进补,春来打虎”,在饮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花生、松子、葡萄干等,做到滋补防寒、固护脾肾、温补心气。

适度添加

山药小排汤

用料:小排g,山药g,枸杞子10g,胡萝卜30g,生姜3片,家乐浓汤宝猪骨汤1块,3碗清水(约ml)。

做法:先将排骨洗净,放入沸水中焯去血沫,将山药、胡萝卜洗净、去皮、切成滚刀块。然后,在锅内倒3碗清水,加入姜片,直至水煮开,将浓汤宝放进锅中,搅拌至完全融化,最后将小排、山药、枸杞子、胡萝卜一起放入,待水沸腾冒气后扣上盖子加热30分钟。

功效:健脾益气、滋补肝肾。

1

耳穴按摩

耳穴即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下面为大家介绍耳部按摩第五、六法。

第五法:插转

分别以两手食指插入两侧外耳道,进行旋转摩擦;作用:外耳道周围分布着丰富的精神末梢,多条经脉由此进入耳中,有整体调理的作用。

第六法:拔

接上法,停止旋转,将两食指缓缓的向外耳道深处对插,当插不动时,停留数秒,两食指再突然从外耳道拔出;作用:调理鼓膜内陷和听力减退。

小寒时节可选用命门、曲池、天枢穴位进行保健,可起到补益肺肾、理气健脾的作用。

命门

命门取穴

位置:位于督脉上,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1.腰痛、肾脏疾病、夜啼哭、精力减退、疲劳感、老人斑、骨质疏松等;2.治疗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等;3.治疗肾寒阳衰、行走无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肿、耳部疾病等;4.改善性冷淡,平衡和恢复性功能等。

按摩:用拇指指腹揉按命门,每穴按摩~次,可补益肾气,固涩精关,用于治疗阳痿,早泄,滑精等。

艾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命门穴上方2~3厘米处开始艾灸,距离以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不灼痛为宜,每次灸上十几分钟,直到局部皮肤产生红晕为度,隔天灸一次。

曲池

位置: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吐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瘾疹、湿疹、瘰疬等病症。

按摩:可按住或点按,有酸痛感,也可以把手伸直用另外一只手进行局部摩擦,擦热擦红。孕妇禁用。

艾灸:艾柱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5~20分钟,每日一次。禁用直接灸。

天枢

位置: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

主治:有调理脾胃、理气健脾、通经活络的功效,可治疗便秘、腹泻、细菌性痢疾、腹痛、腹胀肠鸣、呕吐、虚损劳弱、伤寒、中暑呕吐、急性阑尾炎、月经不调、不孕等。

按摩:仰卧,肚脐旁开3横指,用拇指指腹按压5~10分钟,按压时有酸胀感。

艾灸:艾条灸15~20分钟,每天一次,十天一个疗程。

八段锦

八段锦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健身方法,古人为了彰显此功法之珍贵,将八段锦功法喻为像精美的丝绸锦缎一样宝贵。前面为大家分享了八段锦的预备式及第一至四式,今天在小寒这个时节继续跟大家分享第五式。第一步:(左式)左脚向左迈一大步。翻掌,掌心朝上,双手平举,至胸前交叉;双腿变为跨立状。第二步:两手下落的时候,屈膝半蹲呈马步状;按掌,置于膝盖上方。第三步:上体向右前俯,重心移至右腿上,身体缓慢向左扭摆,重心逐渐转至左腿,右腿逐渐伸直。转头,眼睛看右下方,然后身体还原成第二步的姿势。第四步:(右式)同左式,方向相反。恢复预备姿势。摇头摆尾去心火动作是全身性动作,对整个身体都有好处。摇头摆臀、拧转腰胯,牵动全身,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起到降心泻火、宁心安神的功效,对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失眠、盗汗有显著的疗效,同时,下肢弓步、马步变化,对腰膝酸软等下肢疾患亦有防治作用。

第五式

图片:田鑫刘海飞

专业指导:空*特色医学中心中医科主任马新英

主管

空*特色医学中心*治工作部主办

对外宣传中心期号

第期总编:彭家良副总编:文伟主编:赵建强编审:李晓龙、谢一责编:魏育鸽、张洪涛徐立凯、白雪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华医养之二十四节气小寒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