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殿顶正脊西侧的大吻,据庋藏斋行什老师推断,其建造年代大概在晚清民国交替之际。样式与光绪时的吻差别细微,但是胎体质量要好。那时的琉璃件已不像过去皇权社会中的指派产品,上面如果监管要求的不严,好不好都是它。那时这琉璃已经成为了被采购订制的商品,有了市场的要求和声誉的约束,质量也比过去有了提升。
图片由行什老师提供很巧,这座大吻在没有安上屋顶之前留下了影像。从这张黑白老照片中,我们也能看出它刚刚烧制出炉后的闪亮釉色。大吻并不是整个一体烧好的,而是各部分分别烧制,再拼接在一起,因为它的体量太大了。这座吻十拼,即由十块拼接而成。太和殿的大吻十三拼,是北京地区最大的,高3.4米,重4.3吨。这座吻位于东岳庙,当代烧制的,九拼,高两米多一点儿。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祾恩殿十拼大吻的大小了。这是故宫太和门的大吻,光绪十五年烧制,也是十拼的。祾恩殿的体量要比太和门大,因此祾恩殿的十拼吻也会比太和门的大一些。两座吻的样式大体一致,民国早期继承了光绪的形制特征。主要区别有两处,一是吻嘴的厚度,二是牙齿眼睛的点白。太和门
祾恩殿很明显,祾恩殿的嘴巴要比太和门的薄一些,这可能是由于它体量大一些的缘故,厚度被撑开摊薄了。太和门大吻的眼睛和牙齿做了“点白”,即额外上了颜色——白色,有了白牙和白眼球。祾恩殿的工序简单了,没有点白这步,上面东岳庙当代烧的也没有点白。太和门
祾恩门两吻的仔龙比较,差别不大,太和门的仔龙脸部要稍微丰满一点。祾恩殿重檐庑殿顶,下檐的屋脊四面围拢,所以叫做“围脊”,围脊两端的吻叫做“合角吻”,山面与檐面的两只吻在转角处背部直角相交。
下檐围脊端的合角吻,据行什老师判断,建造年代为乾隆晚期,很大可能是乾隆五十年到五十二年大修十三陵时更换的。由于位置便利,少了日晒雨淋冰冻,因此吻的状态保存很好。上檐大吻
与上檐正脊大吻比较,面部肌肉发达,上唇微翻,鼻孔略微向上,耳廓展开,眼睛、牙齿点白。最大的区别在口中,合角吻口中没有舌头。从嘉庆开始,吻口中出现云纹表现的舌头,在这之前没有舌头,口中吞着正通脊。
上檐仔龙
关于点白,乾隆晚期的这款合角吻,仔龙除了眼睛,它的犄角和爪尖也都点了白。这种做法到了嘉庆就五五分了,有的做有的不做。再往后越来越少,到了晚清及以后就不做点白了。
还有一点特殊的地方,通常仔龙都是五爪,而这只吻的仔龙是四爪,嘴前抓着大龙犄角的。据行什老师讲,乾隆末期到嘉庆早期这段时间,尤其是嘉庆最初几年,会出现仔龙四爪的情况,具体原因不得而知,据说可能与乾隆太上皇仍然大权在握有关,仔龙还不能成为真龙,这只是一种猜测。
图中红线圈起来的部分,可以看到锔子眼,锔瓷锔碗的锔子,像订书钉一样把两块组件连接固定起来。图中的锔子眼是烧制时预留好的,不过没有使用。
蓝线圈的地方,可以看到一个横向的锔子,这是后来弄的,可以看见一道竖向的裂纹,用锔子来加固。
这是上檐大吻身上的加固锔子,也是出现了裂纹。
本文顾问老师:庋藏斋飞檐行什老师
永涛的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