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廓挫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上海博物馆藏
TUhjnbcbe - 2021/3/18 17:57:00
儿童白癜风好治吗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49560.html

中国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个铜冶炼技术的文明,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冶炼铜发现于中国的陕西姜寨遗址。姜寨遗址出土的公元前年前冶炼*铜片及*铜圆环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冶炼*铜,标志着人类初步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为青铜时代的到来打下基础。而位于中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则是世界上第一个已知的最早掌握青铜冶炼技术的文明,出土了公元前年的冶炼青铜器,人类初步踏入了青铜时代的门槛。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河、长江、珠江流域,距今约年,止于公元前5世纪,大体上相当于考古上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时代,及文献上记载的中原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约经历了多年的历史。这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相始终。

有学者把中国青铜时代从商周至战国划分为鼎盛期、颓败期、中兴期、衰落期4个阶段。也有学者将这一时期划分为殷商前期、殷商后期、西周期、东周前期、东周后期5个阶段。中国各地的青铜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可以分作不同的地区类型。中国步入青铜时代,大体经历了早、中、晚期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早期。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为代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前年间。

加上山西夏县东下冯、山东岳石文化、辽宁长城东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河上游的四坝文化等,都相继出现了品类繁杂的青铜制品,在一些墓葬中还发现了人殉和人牲。

青铜时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并且汉字也已经发展成熟。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是在红铜冶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是世界上铁器和青铜器发明最早的地区之一。中国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青铜艺术品,显示了绵延一千五百多年中国青铜器的萌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趞曹鼎

西周恭王时期

高23.4厘米,口径22.9厘米,中3.94千克立耳,腹较浅而宽,柱足较细,足内侧平直。口沿下饰一周对称回首龙纹。腹内壁铸铭文八行五十七字,记载恭王在宗周新宫大室前举行大射礼,趞曹受到王的赏赐,为赞扬恭王宴请宾客,并作鼎。趞曹鼎的足与常见的圆足不同,前所未见,这种形式有利于铸造后脱范,是恭王时期的新形式。其铭文中的纪年,对研究西周恭王的在位年限有重要价值。

颂鼎

西周宣王时期

高31.4厘米,口径32.9厘米,中9.82千克口沿方折,立耳,颈部饰弦纹两道,深腹圆底,下置蹄形足。腹内壁铸铭文十五行一百五十一字,记载颂接受王命掌管成周新造、货税,受到王的赏赐,因此作鼎祈求先祖赐福。颂鼎的铭文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西周王室策命官员的礼仪制度,这种文体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非常少见,对于研究西周封官制度有重要价值。其书体在西周晚期的金文中也颇具代表性。颂鼎传世共三具,另两具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齐侯匜

西周晚期

高24.7厘米,全长48.1厘米,重6.24千克器身如椭圆形瓢,饰细密的横沟纹。器前端为一扬起的槽流,后端设龙形大把手,龙口衔匜口,尾上卷,腹下设四条小龙为足。稳健、魁伟而壮丽。腹底铸铭文四行二十二字,记载齐侯为夫人虢君的长女良女作宝匜。匜是注水器,龙和水相应,因此盛水或盥洗器常装饰龙纹及水生动物。齐侯匜的纹饰和造型都是西周晚期流行的样式。在目前发现的西周青铜匜中,此器形制远大于常见,体现了主人高贵的身份。西周诸侯为求*治地位和利益保障,常常组织集团,齐侯匜正是用于联姻的以维系联盟的器具。

龙纹壶

西周晚期

高48.7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28.8厘米,重17.85千克陕西宝鸡城关镇西秦村出土。广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较大,颈部两侧设长鼻龙首为耳,并有环。口沿处饰连续的弯角龙纹,自颈至腹设宽阔的条形将器分为八区,每区内均饰龙纹;颈部饰两头龙纹和卷龙纹,腹部饰连续式的卷体龙纹。条形内饰变形兽体纹,交会处则饰有突起的菱形方块。壶体硕大,龙首耳雄伟。龙纹是青铜器纹饰中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图案,商周时期龙纹几乎与青铜器相始终,以后龙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甲簋

西周早期

高29.8厘米,口径22.5厘米,座每边长21.2厘米,重6.48千克传年陕西宝鸡斗鸡台出土。唐祖诂、宋景文先生捐赠。广口翻唇,直腹,圈足下连铸方座。颈腹两侧的耳为兽首鸟身的形式,下接垂珥。颈部、圈足及方座的每一面皆饰各种形式的鸟纹,腹部饰乳钉雷纹,座面四角饰牛头纹,颈部和圈足饰长冠分尾凤鸟,方座分别饰三种鸟:上沿两两对称,凤鸟分尾下垂;下沿为对称长尾卷曲鸟纹;两侧为伫立式向背的鸷鸟。商末周初的长方形器壁上,如方鼎的腹部和簋的器座,往往会用凤鸟纹作为四沿的装饰。器内底铭文只有一字:甲。这是周人以干支生称的一个实例,“甲”是器主人的自名。簋是盛放饭食的器皿,在商代早期出现以后,逐步成为青铜礼器序列中一种主要的器物。至西周中期,簋的使用逐渐制度化,按照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严格规定使用的数量,一般是以偶数组合与列鼎配合使用。

师遽方彝

西周恭王时期

高16.4厘米,口纵长7.6厘米,横长9.8厘米,底纵长7.5厘米,横长9.6厘米,重1.62千克丁燮柔捐赠形制较小,口沿外折,上有屋顶形盖,腹部呈长方形,稍鼓,方形圈足外撇。腹部两侧各设一象鼻形耳,长鼻上卷。盖面及腹饰变形兽面纹,颈及圈足饰兽体变形纹,简单粗疏,除双目外几乎不可辨别,符合西周中期的纹饰特征。方彝内有中壁,将容酒部位分隔为两室,可放不同种类的酒。盖一侧下沿有两个方形缺口,可置小酒勺,今已遗失。器内、盖有相同铭文各六行十六字,记录王在康宫设宴,师遽收到赞美并受命助饮,因此作器。彝为盛酒器。西周方彝大都曲壁,但多无耳,也少有中壁。此方彝造型奇特,小巧精美,极具特色,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涡纹玺

西周

铜质,鼻钮直径2.9厘米,高1.0厘米此为西周涡纹玺,也称火纹玺。印面呈圆涡状,在商周青铜器上可见此种纹样。铜质鼻钮,可穿系携带。它处于中国印章史的先印章阶段,可能是西周时期的某一氏族作为标识的印记。对于研究印章起源问题,具有重要的实物史料价值。

师寰簋

西周宣王

高2.7厘米,口径22.5厘米,底径24.3厘米,重9.18千克曾经为叶志铣、潘祖荫旧藏敛口有盖,顶有圆形抓手。鼓腹,圈足下为三兽首形足,腹部两侧设龙首耳,耳下有垂珥。盖缘及器口沿饰兽目交连纹,圈足饰鳞纹,器物主体为横条沟纹,造型庄严而浑厚。器内底铸铭文十行一百十七字,盖内铸铭少“我”、“齊”、“?”、“折”四字,为一百十三字,记录了周宣王命令师寰征伐淮夷和得胜记功之辞。簋是盛放饭食的器皿,在商代早期出现以后,逐步成为青铜礼器序列中一种主要的器物。至西周中期,簋的使用逐渐制度化,按照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严格规定使用的数量,一般是以偶数组合与列鼎配合使用。

仲义父醽

西周中期

一对两件,高44.2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17厘米,重14.43千克小口外撇,长颈,广肩,腹向下渐渐收敛,平底,圈足仅有外形,为虚设。盖插入口内部分很深,不易掉落。肩上饰两条卷龙,无实际用途,颈下有四个小系,下腹设有一个鼻。肩部及假圈足上饰鳞纹,排列方向相反,腹部满饰层叠鳞纹,这一纹饰作为龙体的象征,在西周中晚期十分流行。器肩、盖口外沿铸相同铭文一周十六字,记载仲义父作醽,子子孙孙永宝用。醽是一种颇为少见的大型盛酒器,器形像罍,但不设耳,下腹有鼻,出现在西周中期,由高向低转变,沿用至春秋。将铭文铸于器表的习惯,大约从此时开始。仲义父醽与大克鼎、小克鼎同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

古方尊

西周早期

高21.8厘米,口径20.1厘米,底纵长11.8厘米,横长12.3厘米,重3.56千克方体,圆口外撇,长颈,折肩较狭,鼓腹,方圈足较高、外撇。四角设四条棱脊,呈勾曲形,较为柔和。颈部饰蕉叶纹,内有内卷角兽面纹,颈肩配长冠小鸟;腹部饰外卷角兽面纹,配以圈足的凤鸟纹。纹饰均有规整细密的雷纹为地纹。肩四角各置一长鼻上扬、曲角的象形兽首,长鼻与棱脊弯钩相呼应,配以肩部的长冠龙纹。腹内底铸铭文二行四字“古作旅”,意为古制作了这件祭祀用的礼器。造型端庄,纹饰华美,铸造精良。尊是大型或中型盛酒器。商代早期开始出现,一直使用至战国时期。折肩尊在商代晚期已逐渐为直筒形尊取代,此尊可谓是复古之作。

仲壶

西周恭王时期

高14.8厘米,口纵长6.8厘米,横长8.4厘米,底纵长8厘米,横长9.3厘米,重1.31千克器呈椭圆形,直口,设盖,盖顶有抓手,鼓腹下垂,圈足。盖及腹部设四条钩曲的棱脊,器形略显宽大。盖沿及圈足饰对称曲折蛇纹,颈中部设一浮雕兽首,两侧饰对称鸟纹,鸟嘴弯曲特长,盖面及腹部饰对称卷体纹。器身、盖铸相同铭文四行十四字,记载仲为倗生作饮壶,并祈求三寿和美德。西周中期起,青铜器纹饰迅速变化,与商末周初风格完全不同。仲壶的卷体纹是一种变体蟠龙纹,仅存躯体与尾部,省略头部,这一新纹样在其他同期青铜器上也很难看到;大型弯曲的鸟嘴,则仅在恭王时期的效卣上出现。因此是极具时代特色的珍品。

晋侯盨

西周晚期

高22.2厘米,口横长26.7厘米,纵长20厘米,重5.2千克盖上有四个环形钮,每个钮上饰四条单线龙纹,腹上部两侧有椅形附耳。除盖沿及器口各饰一道鳞纹外,皆饰横条平行沟棱纹。四足为侧面裸体蹲坐人像,长臂伸举,五指与头托住器底,双目突出,两耳有孔,鼻下有须,阔嘴,足蹬平底翘头靴。器、盖有相同铭文三行二十四字,记载此器为晋侯作,因此命名。盨是西周中晚期新兴的盛食器。此器造型奇特,相当罕见,十分珍贵。

晋侯稣钟

西周厉王

该组编钟,大者高52厘米,小者高22厘米,皆为甬钟。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共16件,可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次,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和谐的编钟。器形分两类,第一类纹饰浅而细,两铣较斜,甬上有旋无幹或有幹。第二类纹饰深而阔,铣稍斜,甬上有旋有幹。共刻铭文字,西周青铜钟铭文以利器刻錾,此为首例。铭文记载了晋侯稣随周厉王亲征东方夙夷的时间和功烈,为史书所开载,是对西周史料的重要补充,同时也可据此推算西周历谱。

子仲姜盘

春秋早期器物

高18厘米,口径45厘米,重12.4千克盘器形较大,折沿潜腹,颇为厚重。圈足下三个立虎,若负重状。盘的外壁饰窃曲纹(抽象化的动物纹样),两侧设耳,前后各设一条立体的曲折角龙,龙首耸出盘边作探水状,生动活跃。盘内装饰了浮雕和立雕的各种水生生物,共四周,鱼、龟、蛙、水鸟一应俱全,俨然一副水族聚息图。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每个圆雕动物均能原地作平面度的旋转,当水注入之时,鱼禽如游弋其间,是前所未有的绝妙创造。且克服了合范浇铸时活动件粘连的技术难题,在较薄的底层层中嵌入了动物底轴,使其垂直但不会被卡住,体现了这一时期极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内壁铸有铭文六行三十二字,大意为:在六月初七,大师为夫人仲姜所做的盥洗用的盘,此盘既大且好。盘是盛水器,商周时期宴飨时要举行沃盥之礼,即净手之礼,以盘承接弃水。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的功用演化为兼作盛水,遂称之为洗。

秦公鼎

春秋早期

高38.5厘米,口径37.8厘米,重16千克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口沿外折,上立粗壮的双耳,宽腹较浅,平地,三足稍长。口沿下饰兽目交连纹,腹饰变形兽纹,耳廓外侧饰鳞纹,大小鳞瓣相间,蹄足上端饰外卷角兽面纹,鼻准高徒,成为棱脊。足内侧呈凹弧形,这是春秋时期鼎足的特殊形式。腹内壁铸铭文二行六字:秦公作铸用鼎铭文记载了器主人为秦公。青铜鼎是烹煮和盛放肉食的器皿,是祭祀和宴享等礼仪场合最主要的青铜礼器。至西周中期以后,鼎的使用制度化,通常以奇数组合,按使用者的等级地位规定使用的数量。

山奢虎簠

春秋早期

高17.2厘米,口纵23.9厘米,口横30厘米,底纵13.8厘米,底横18.3厘米,重5.02千克器盖、形制纹饰相同,盖的各边均有小牛首与器的口沿相扣合。敞口折沿,腹部斜收,平底,下承圈足,圈足四周有矩形缺口。盖顶装饰有兽目交连纹,口沿饰兽体卷曲纹,兽纹的形象已经简化。腹部饰相背的卷体龙纹,纹饰线条较粗且规正。器内铭三行十三字,盖铭“子”字重文,多一字:山奢虎铸其宝簠,子子孙永宝用簠是盛放饭食的器皿,基本形制是大口斜壁长方形,器与盖对称,形状大小相同,合起来为一器,分开可做两器使用。簠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盛行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以后基本消失。

四虎钟

西周晚期

高43.2厘米,舞纵12厘米,舞横18.2厘米,股间21.5厘米,铣间26.6厘米钟体较大,剖面呈椭圆形,口部平直,舞上设钮。钟体前后有突起的鸟纹为棱脊,两侧各置双虎,虎首向下,卷尾。钟体的装饰与中原系统青铜钟的风格不同,没有装饰枚(枚多为端细下粗的圆台体),钟体饰对称的卷体龙纹。上下栏各饰有一道突起的菱形块面。在中原地区的乐器一般不出现,因为会影响钟的音频。此钟器壁较薄,经测音只能产生单音且音频短促,形制和纹饰有南方地区青铜器的特点,湖南等地是其主要产地。钟是用途最广泛的青铜打击乐器。悬挂在木架上,口部朝下使用。钟最早约出现在西周早期偏晚,盛行于西周晚期之后,西周以甬钟为主,春秋早期开始流行纽钟。战国中期以后,青铜钟逐渐减少。

龙耳尊

春秋早期

高39.1厘米,口径35.4厘米,底径32.2厘米,重29.05千克敞口,细颈,广肩,鼓腹逐渐内收,平底置圈足。两侧饰龙形把手,龙首回顾,尾上卷,四爪与器身相连。肩饰斜角雷纹,器身主体布满横向沟纹,纹饰风格都不是中原器上所常见的。尊是盛酒器,从商代早期开始使用。直至战国时期,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较长的一种器形。基本形制是:大敞口、有肩、高圈足,以圆形为主,亦有方形尊。

莲瓣盖龙纹壶

春秋中期

高76.4厘米,腹径39.5厘米盖顶微隆,中央饰龙纹,口沿处有一圈外扩的莲瓣形,内中为细密的透雕龙纹,盖沿饰变形龙纹。广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颈部两侧有回首龙形耳,龙首有华丽的双角,龙齿卷曲外露,躬身卷尾,自颈部至腹部,装饰四层花纹。上面两层为卷龙纹,由两百年凸起、中间内凹的宽条构成;下面两层为相互纠缠的交龙纹,构图复杂而写实。圈足为镂空的龙纹。此壶形体雄伟,纹饰繁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