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理发店、商场内经常能看到采耳服务。“采耳师”借助挖耳勺、鸡毛棒等工具为人们掏耳朵,广告牌上打着短短一小时带来极致体验的标语。大家会不会经常有这种疑问:采耳可靠吗?我们需要经常掏耳朵吗?
全科医生彭医生在门诊时就常常遇到病人提出这样的问题。2周前,患者小林在成都旅游时,去了网红采耳店体验了一把,但采耳为小林带来的舒适感没有持续多久,不适感却慢慢降临。回来后不久她的左耳开始隐隐作痛,有时还会发烫,近3天耳朵越来越痛,还流出*色的腥臭液体,这时她才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医院寻求帮助。
彭医生了解病情后,对小林进行了检查。耳镜下小林左耳外耳道皮肤充血发红、肿胀。原来,小林的左耳外耳道发炎了。
(小林的左耳)
现在,
让我们来了解下耳朵的结构吧。
他分成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是指能从人体外部看见的耳朵部分,即耳廓和外耳道。中耳是由鼓膜、中耳腔和听骨链组成。内耳则位于颞骨岩部内,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朵的每个部分各司其职,担负着将外界的声音传递到我们大脑的作用,一旦受到伤害,我们与世界就少了一条连接通道。
我们的外耳道,就是守住耳朵的第一道门户,他的长度仅2.5-3.5厘米,顺着外耳道向耳内方向就可以看到一层椭圆形、淡灰色、半透明的薄膜,这就是鼓膜。一些刺激,比如掏耳朵过于频繁粗暴、掏耳朵工具不卫生,就可能引起外耳道的发炎,甚至伤及鼓膜,而鼓膜的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严重者则需要进行手术。
小林所幸及时就医,鼓膜没有受到损害,目前只需药物治疗即可。那么采耳真的如此不可靠吗?平时该如何掏耳朵?如果不掏,耳屎越来越多,堵住耳朵怎么办?
其实,耳屎,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耵聍,它主要由耳朵腺体分泌的粘稠液体和皮肤脱落的细胞组成的,是人体自然代谢的产物,对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它能保护外耳道皮肤、防止小飞虫进入、还可以抑制外耳道的细菌和真菌。在正常的情况下,耳屎的产生和排除是保持动态平衡的,平时我们做咀嚼动作会带动耳朵周围结构的活动,耳屎会自行脱落,不需要频繁刻意地掏耳朵。当我们需要清理耳朵时,建议使用医用棉签的棉头,在外耳道轻轻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耳屎可自行出来。不要使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朵。
如果是油耳或者在灰尘较多场所工作居住,耳屎不易自行干燥和排出,可以适当增加清理耳朵的频率,一般半个月左右掏一次耳朵较为合适。如果反复挖耳,不但会损伤外耳道,也会使耳毛脱落,不利于维持耳道健康的环境,外耳道微环境一旦被破坏,经常掏耳朵的人更容易出现耳朵进水,耳道痒等不适症状,形成越掏越痒,越痒越掏的恶性循环。
至于专门去店里甚至路边体验民间大热、口口相传的“采耳”,其实危险重重。首先,“采耳师”并未经过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不属于正式职业。其次,“采耳师”使用的工具一般是同一套工具,消*措施不到位,很容易导致交叉感染,引发疾病。
再者,他们常常使用的毛刷、耳勺和头灯,医院里的专业工具。比如医生在清理耳道时头顶带的是反光镜,会将光源聚集到一点,能清楚看到耳道内部。而“采耳师”所戴头灯,看似专业,照出的光实际上是散射光,无法看清耳道内部。耳勺、毛刷也并非医用,一旦用力不当,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甚至造成鼓膜穿孔,导致耳鸣、疼痛、听力下降。
彭医生不忘提醒小林,小小的耳朵有大大的学问,耳朵也是需要定期体检的。许多不正常的情况,比如先天耳道结构狭窄、外耳道炎症导致皮肤增厚肿胀,都会打破耳屎排泄的动态平衡,导致耳屎堵住外耳道,影响耳朵的正常功能。如果出现耳鸣、耳闷、耳堵塞感、听力下降,医院找专科医生处理。特别是幼儿,因为不会表达,出现挠耳朵、哭闹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小儿耳道狭窄,不易配合,若在家中尝试给孩子掏耳朵,稍有不慎,容易损伤外耳道及鼓膜,影响孩子的听力和健康。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人。
本文来源: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小卫和小薇,祝您健康每一天!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