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每天拿棉签,或是挖耳勺掏好多次,耳洞里面干干净净,却还是会觉得奇痒难忍。
那么,耳朵痒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耳朵的结构。
外耳道长什么样?
我们外耳道的形状,就像一个长长的“S”形弯曲管道,长度约2.5~3.5cm,管道靠外的1/3是主要是软骨,靠里面的2/3主要有“硬骨”组成。
(耳朵的内部结构)
软骨部皮肤有一种腺体叫做耵聍腺,它的排泄物排到外耳道内,就形成我们的耳垢(也就是耳屎,学名是“耵聍”)。再往里走看到的亮晶晶的东西,就是我们的鼓膜。
耳道有丰富的神经分布,比如下颌神经、迷走神经、面神经等等,这也构成了我们耳道敏感、容易发痒的结构基础。
耳朵为什么总痒?
引起耳朵发痒的原因“千奇百怪”,有人说“吹口气都会引起耳朵发痒”,这有点过度夸张之意,但也说明了耳痒的常见程度。
而耳道里很痒不单纯是耳屎等因素所致,还有其他复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细菌、霉菌感染
外耳道炎的致病菌多为金*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变形球菌、绿脓球菌。特别是多雨季节,游泳、泡澡、洗头后,耳道皮肤变得温暖潮湿,这给霉菌(又名真菌)提供了一个非常适宜的生长环境,就会出现类似于足癣的瘙痒感。
外耳道霉菌感染
如果在感冒后出现耳朵痒的症状,那多半是由上呼吸道感染经咽鼓管途径引起的中耳炎。
习惯性挖耳朵
很多人总有点挖耳洞的强迫症或小洁癖,喜欢随时把打扫的干干净净的耳洞再掏上两下,不挖出一块两块的碎耳屎还特没有成就感。
这会导致耳道的皮肤变得愈加干燥,耳朵时常发痒,痒了再掏,掏完更痒,痒不欲生,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越来越糟。金属的耳挖勺还可造成外耳道皮肤破损、出血,诱发外耳道炎的发生。
皮肤过敏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千千万万种物质(又称过敏原)会导致机体过敏,但每个人的过敏源都不一样,如海鲜、鸡蛋、粉尘、花粉、药物、毛屑、甲醛等,甚至有些人对纯净水、米饭都会产生过敏。
当个体的过敏症状出现时,外耳道就会发痒,止不住的想去挖一挖。
螨虫
微观的世界里,我们的家中很多地方都会存在一定数量的螨虫,床单、被罩、枕巾、毛巾、衣物上,小小的螨虫肉眼看不到。它们属于一种微小节肢动物,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我们的耳洞,随即让我们的耳朵突发奇痒。
小小的螨虫进入耳道里,并不安分,它会不停的运动、爬行,将会刺激你的耳膜,导致你的耳朵异常的发痒,此时,你不能再忍,非要挖个干净,但却什么也挖不出来。
为什么不能频繁掏耳朵?
耳垢(耳屎)是我们每个人外耳道正常的分泌物,有抗菌功能和保持外耳道本身自净的作用。
正常的耳屎能随着我们的身体运动、牙齿咀嚼等自行排出体外,不需要特意掏耳朵或清理。
如果频繁掏耳朵,有什么危害呢?
1.不仅会破坏外耳道的自净屏障功能,而且会刺激外耳道的耵聍腺,让它分泌得更旺盛、耳屎产生得更快,造成“恶性循环”;
2.频繁掏耳后分泌的耳屎较稀薄、潮湿,容易继发感染;
3.同时也会损伤外耳道的皮肤、毛囊等结构,导致局部炎症,出现痒、痛,严重的甚至发生组织增生、外耳道狭窄等。
另外,我们在街边小店、地摊上经常会见到一些“采耳”的宣传和服务。但“采耳”基本上全靠手感,既不能完全观察到耳道的内部结构,也不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最让人担忧的是,他们的操作器械并不能做到完全消*无菌,很难保证不会造成耳道损伤,因此并不推荐大家去进行“采耳”。
怎样正确清理耳屎?
其实耳屎不用掏,正常的耳屎是由耳道内的耵聍腺分泌的,主要有保持湿润,清洁杀菌的作用。这些分泌物我们称为耵聍。平时咀嚼食物,说话的时候,会引起外耳道的震动,这股力量会将耵聍慢慢地震出外耳道。
但是有时,这种运动也会受阻,就很容易堵塞。
这时清理的方法很多,比较小,比较干燥,位置又比较靠外的,可以直接用小镊子取出。
但是,如果遇到又大又硬的耳屎,工序就比较复杂,需要先用碳酸氢钠或者双氧水将耳屎软化,然后由专业医务人员用水冲洗或者用吸引器吸出。医院用的都是这种方法。
挖耳洞当成一种习惯的朋友,这里还是要提个醒,这不是一个好习惯,真的没那么多耳屎可挖,只会越挖越痒,甚至引起更加严重的问题。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