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锋李小丹孙家明
隐耳畸形是耳廓常见畸形之一,主要表现为耳廓上部软骨支架埋人头皮下,牵拉后可显露耳廓全貌,松手后复原,部分伴有软骨支架的畸形…。
非手术方法治疗隐耳畸形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而手术治疗隐耳畸形的方法较多,但是这些方法大多数以解决颅耳沟皮肤不足为主,往往未能同时解决耳廓软骨的畸形。
年6月至年1月我科采用耳廓背侧及颅侧壁的z成形术,在无需植皮的情况下治疗隐耳畸形25例,不仅加深了上部颅耳沟,且同时矫正耳廓软骨支架的畸形。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本组共25例,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6.1岁,最大23.4岁,平均10.2岁。左侧隐耳畸形7例,右侧隐耳畸形l4例,双侧隐耳畸形4例。所有患者均伴有耳廓软骨支架畸形,特别是对耳轮后沟狭小。术前均未采用其他手术方法治疗。
二、手术方法
(一)松解对耳轮后沟粘连牵拉耳廓上部,使得耳廓上部完全显露,在对耳轮后沟需松解处皮肤画一直线,下达对耳轮后沟下端,上达颅耳沟。
切开皮肤,松解对耳轮后沟软骨膜之间粘连,如软骨变形严重,可在软骨膜上用手术刀顺对耳轮后沟方向划痕,以不切透软骨为准,使得对耳轮后沟宽度基本恢复至正常大小。
(二)皮瓣形成测量松解后的对耳轮后沟宽度,在耳后颅侧壁发际缘设计V形切口,V形切口的后内侧臂紧邻发际缘,其前外侧臂最上点与对耳轮后沟切口,上端相连,形成Z字,V形切口的宽度略小于对耳轮后沟的宽度,长度与对耳轮后沟切口长度相当,长宽比约2:1。切开皮肤达皮下,在浅筋膜层表面掀起组织,形成一蒂在上方的舌形皮瓣,松解供瓣区切口两侧皮下,掀起并形成Z字切口的另一三角皮瓣。
(三)耳廓软骨支架上部底面松解上提
经上述切口,分离松解耳廓支架上部与颅侧壁粘连的组织,止血。再松解支架底面与颅侧壁之粘连,直达耳甲腔软骨膜底面,使得整个耳廓支架底面充分松解,止血,以粗丝线缝合耳甲腔软骨背面数针并悬吊于颞部骨膜,上提软骨支架达正常高度。
(四)皮瓣转移将耳后蒂在上方的舌形瓣向耳廓背侧推行并与对耳轮后沟切口缘缝合,以覆盖对耳轮后沟创面。另一三角形皮瓣向上推行缝合,缩短颅耳沟围度、加深颅耳沟的同时,覆盖供瓣区创面。对耳轮后沟以凡士林纱条;填塞固定、包扎,术后7d拆线。
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仅1例患者颅耳沟表面皮瓣远端见少许水泡,经换药2周后,自行脱痂愈合。所有患者均获6~12个月随访,患侧耳廓颅耳沟的深度均得到加深,与对侧基本一致,或两侧一致。
对耳轮后沟松解达正常水平,且左右基本对称。典型病例:患者男,6岁,右侧隐耳畸形。采用Z成形术矫正隐耳及软骨畸形。术后随访6个月,颅耳沟与正常侧对称,耳廓软骨畸形矫正较好,且无复发。
讨论
隐耳畸形的发生较为常见,发病率约1/其矫正方法较多,有皮瓣法、植皮法7及皮瓣植皮联合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大多能将耳廓上部完全显露,加深颅耳沟,但是往往忽略了耳廓软骨畸形的矫正,使得矫正后的单侧隐耳畸形的外观与正常侧仍不完全对称。有学者采用软骨支撑法矫正软骨支架的外形,但切取软骨容易造成额外的损伤,效果仍不如意。
采用Z成形术,不仅可在加深颅耳沟的同时矫正耳廓软骨的畸形,而且无需植皮,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存在明显的优势:①可加深颅耳沟达正常深度;②同时矫正对耳轮后沟狭窄,加大耳廓上部的外展度;③采用皮瓣覆盖对耳轮后沟创面,后期无明显挛缩;④可同时上提支架达正常高度;⑤切口瘢痕少而隐蔽,一一切口线位于发际缘,另两切口线位于对耳轮后沟两侧,切口线不明显;⑥颅耳沟区无需植皮,后期无明显挛缩,耐摩擦。
END
声明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