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小寒小寒冻成一团,没有最冷只有更冷。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以上!我国大部地区将冷上加冷,20省区市气温或创今冬新低。
此次寒潮过程降温后,华北、*淮等地的低温程度具有一定的极端性,多地气温之低或为历史同期少见。对于北方来说,气温低谷大多在6日至7日,南方则大多是在7日至8日气温触底。7日最高气温0℃线将抵达长江沿线,合肥、武汉、南京、上海最高气温将齐齐破零;最低气温0℃线也会迅速南压,8日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华南北部,北方大部最低气温更是不足-10℃。
气温大幅下降,室外温度达到零下20多摄氏度。寒冷天气是冻伤频发的时节,前几天,辽宁一名男子在自家小区内冻僵了。
事件回放
这名辽宁男子在元旦假期期间与单位同事喝酒,醉酒后在自家小区门口睡着了,冻了一晚上。医院的时候,全身已经冻僵,将面临截肢的风险。
在大连市中山区秀月附近一高中,一名高三学生因有物品落在教室,想要拿回,于是翻墙攀进学校,不料翻墙的时候在教学楼墙外跌落地面受伤。由于当晚大幅度降温,自己又受伤不能动弹,他在室外躺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被发现时,这名学生已经被冻死。
因为天冷导致的悲剧也在黑龙江发生。哈尔滨市有个小伙子就因为冻伤医院救治。小伙子今年23岁,喝了酒之后,长时间在外面行走,困了就倒地睡上了,结果把自己的两个脚冻伤了,当时诊断双足冻伤3%。
医生介绍,医院接收的冻伤患者主要为酒后冻伤。
前两天朋友圈疯狂刷屏:有一个27岁男孩昨晚在同学聚会喝多了,走半路以为到家了,就脱了衣服和鞋,结果今天早上发现冻死了...“
经证实事发地并非陕西
但不少微友都在问,这个小伙到底是哪的?
事件发生后警方经过调查,证实事发地为吉林省蛟河市寒下村,死者姓林,并找到了当日的死者乘坐的出租车司机。据司机陈诉,当车行至河东屯时,林某称已经到家了,并主动要求下车,然后出租车才离开了现场。
事发地点位于寒下村的林区,地面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十分寒冷。据天气资料,吉林市当晚最低气温为-5℃。
据悉,死者已于近日出殡,对于死者为什么会在大雪天脱光衣服呢?难道真是喝多了吗?
对此,网络上还出现了另一种说法,并不一定是酒醉导致,还有一个可能:人体在极寒时候会把热量都集中在大脑,最后大脑会以为自己处在极热环境中,随即脱光身上衣服...
按照此说法,小伙的死是由于被自己的大脑欺骗了?想不到人体如此神奇,却又如此脆弱!无论最终结果是什么,我们都不希望看到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愿逝者安息,天堂中没有寒冷!
喝完酒,赶快回家,不要单独在外逗留,更不要借着酒劲儿在街上溜来溜去,要是昏昏沉沉睡在地上,那就麻烦打了!
当出现皮肤轻微冻伤的时候,广大网友也有自己的小窍门。
放雪里埋一下或者是用冷水凉。
不能使热水,还得用凉水搓擦。
就用那雪搓搓搓,一会儿红了就好了。
这些办法到底科不科学呢?
冻伤后怎么处理?发现冻伤应该怎样处理呢?有的人会用雪去搓冻伤的部位,但医生认为,这种方式其实不可取。民间传说的用雪去搓是最不好的,可以把他的肢体,手或脚用42度的温水来浸泡,一般泡半个小时左右。浸泡的同时,叫上医院进一步地处理。
对于冻伤的患者,后期的保护治疗也非常关键。对你冻伤部位,一定要做好保护,涂一些润滑油,凡士林,戴上帽子、耳包、手套。
医生还提醒家长朋友们,孩子上体育课或在外面玩的时候,不要忘记戴帽子和手套,否则耳朵容易冻伤。
在冬天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脸上或者是手上都会出现冻伤的患者,在出现冻伤以后,会感觉到皮肤上有瘙痒疼痛的小硬包,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又痒又疼,这就是冻伤了,下面一起看看预防冻伤有哪些办法吧!
冻伤是由于寒冷潮湿作用引起的人体局部或全身损伤。轻时可造成皮肤一过性损伤,要及时救治;重时可致永久性功能障碍,需进行专业救治。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需紧急抢救。
最常见的冻伤部位冻伤多发生在手指、足趾、手背、足跟、耳廓、鼻尖、面颊部等处。这些部位都在身体的末端或表面,血流缓慢,且又经常暴露在外,局部温度低,极易受寒冷的伤害。
冻伤是由于皮肤在寒冷的刺激下,血管发生持续性、痉挛性收缩,血液流量因此减少,造成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会进入“受损”状态。
一般来说,冻伤分以下四个度:
一度冻伤:即常见的“冻疮”,皮肤浅层冻伤,伤及表层皮肤,受冻部位皮肤红肿充血,自觉热、痒、灼痛,可以在几天内自愈,不会留下任何疤痕或后遗症。
二度冻伤:伤及真皮浅层,皮肤红肿,会有大小不等的水疱,疱内可为血性液,深部可出现水肿,剧痛,皮肤感觉迟钝。
三度冻伤:在皮下发生的冻伤,皮肤颜色会从苍白变成黑褐色或紫褐色。伤后不易愈合,除遗有瘢痕外,还可长期感觉过敏或疼痛。
四度冻伤:一般是比较严重的冻伤,有可能冻到肌肉、骨骼,甚至可以使肢体坏死,还有可能是全身性冻伤,严重可能造成突然的心脏停止、猝死。
冰点以下的低温作用于人体的全身或局部,可引起冻伤,整个机体的中心温度过低称为冻僵。冻僵是全身性的冷损伤,新陈代谢和机能降低或抑制,常最终导致冻亡而难于复苏。
冻结性损伤:指机体短时间暴露于极低气温,或较长时间暴露于0℃以下低温,组织发生冻结性病理改变(冰晶形成),造成细胞膜受损,通透性增加,细胞脱水、蛋白变性,进而代谢障碍,组织坏死。
非冻结性损伤:指机体长时间暴露于0~10℃低温潮湿环境中造成的冻伤,组织不发生冻结性病理变化,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有形成分聚集、微血栓形成引起循环障碍,组织坏死。
冻伤的基本治疗目标是迅速复温,防止进一步的冷暴露以及恢复血液循环。冻伤的早期治疗包括用衣物或用温热的手覆盖受冻的部位或其他身体表面使之保持适当温度,以维持足够的血供。需要快速水浴复温,水浴温度应为37℃~43℃,适用于各种冻伤。当皮肤红润柔滑时,表明完全解冻了。
关于冻伤,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冻伤后不能烤火、用雪搓
在被寒冷刺激之后立即烤火或将冻伤部位直接靠近取暖设备,会让血管快速扩张,这对已经形成了局部淤滞、肿胀的皮肤无疑是又一重打击。
此外,如果用雪或冰水去搓,这种揉搓反而会加重组织损伤。
正确复温方法:
发现皮肤有冻伤倾向时,立刻回到温暖的室内,迅速移除湿紧的衣服鞋帽,让肢体自然复温。
5~10分钟后再靠近(不要紧贴)取暖的设备,如热水袋、暖气片等,让皮肤的温度缓慢回升;还可将冻僵部位置于40℃的恒温水中(超过42℃会加重组织损害),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冻伤要挂烧伤科
严重医院就诊,需要提醒的是,医院里并没有“冻伤科”这个分科。冻伤的处理,实际上归在烧伤科。
喝酒不能防止冻伤
电视剧里总有“喝酒取暖”的桥段,小编劝你别尝试。因为大量饮酒反而会造成迅速的失温,血液循环过快导致散热加快,同时醉酒后人的意识容易迷糊,有发生意外的可能。
这三个部位更要小心防冻伤
耳朵
整个耳廓除了耳垂有脂肪组织可以保温外,其余部分只有很薄的皮肤包着软骨,里面的血管非常细微,保温能力极差。
在寒冷的户外,暴露在外的耳朵可涂抹油脂保护,并佩戴柔软的耳包、帽子。如果因戴帽子或耳包造成耳部出汗,注意及时擦拭。
手
如果冬天穿衣服时,袜子口、袖口太紧,易造成血液循环不畅,导致末梢循环不良。
冬天穿衣服不要太紧,手腕不能被勒出红印,以能伸进一根手指为宜;如果怕冷,可以选择在袖口有针织收口的服装;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时,可在手部涂抹护手霜保护。
脚
许多人以为“鞋子越紧越保暖”,其实过紧的鞋子易使末梢血液循环不畅,使双脚愈发感觉寒冷,更容易生冻疮。
鞋子、袜子和鞋垫要合适,保持干燥。鞋袜大小松紧要适宜、透气性能要好。鞋子最好选较为宽松的,并注意鞋带不要系得过紧。
冬季如何预防冻伤?手别放进口袋里英国脊椎按摩协会专家蒂姆·哈切夫表示,冬季走路不要将双手插进口袋里,而应该戴上手套,甩动双臂,这样可活动臂膀肌肉,改善双臂及双手血流,使得身体生热,更利保暖。
保暖先暖脚寒从脚下起,脚部一旦受寒,很容易引起感冒或腰腿痛等病症,因此冬季脚部保暖尤为重要。脚部保暖要有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鞋子的尺码应稍大些,最好垫一双棉鞋垫,脚放在里面要有点空间。其次,鞋底应稍高些,这样可以起到与冰冷地面隔寒的作用。冬季最好每天用温热水泡脚,步行半小时以上,并坚持早晚搓揉脚心。
穿深色衣服在冬季养生宜穿深色衣服。研究表明,黑色衣服吸收太阳辐射为88%,*绿色为57%,白色为20%。因此,深色衣服可以使人体多获得一些热量,具有保暖的功能。
围巾保暖不捂鼻很多女性都喜欢用围巾裹住口鼻,以减轻吸入寒风和冻鼻头的不适,但是,围巾往往有细小的绒毛或纤维,还会有一些细菌微粒,很容易就会被吸入体内,引发呼吸道感染。正确做法是戴围巾的时候,要把鼻子嘴巴都露出来,以保持呼吸顺畅。如果不是污染严重的天气,最好也不要戴口罩,整天戴着口罩,鼻腔及整个呼吸道的黏膜得不到锻炼,对冷空气的处理能力会被人为地减弱,稍微受寒,反而容易感冒。
吃巧克力意大利实验显示,食用巧克力可以改善脚部的血液流动。巧克力的原料可可当中含有抗酸化力极强的多酚,在这种物质的影响下,可令血管扩张,提高血液内一氧化氮的浓度,而一氧化氮可有效促进血液流动,或许就能从而改善脚部血液流动的情况。另外,人们还发现巧克力内含的某种多酚类物质具有清除血液内活性酸素,维护血管健康的效果。
注意锻炼身体,提高皮肤对寒冷的适应力。
注意保暖,保护好易冻部位,如手足、耳朵等处,要注意戴好手套、穿厚袜、棉鞋等。鞋袜潮湿后,要及时更换。出门要戴耳罩,注意耳朵保暖。平时经常揉搓这些部位,以加强血液循环。
在洗手、洗脸时不要用含碱性太大的肥皂,以免刺激皮肤。洗后,可适当擦一些润肤脂、甘油等油质护肤品,以保护皮肤的润滑。
患慢性病的人,如贫血、营养不良等,除积极治疗相应疾病外,要增加营养,保证机体足够的热量供应,增强抵抗力。
提高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冬天的空气干燥,湿度较低,导致病菌的孳生和传播,加上暖气和空调的使用,不少人感觉特别干燥,使人口干舌燥、流鼻血、嗓子疼、皮肤干燥发痒等,削弱了人体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诱发各种呼吸道疾病。
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心理压力,也可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另外应注意均衡饮食,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