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爱运动的小伙伴对膝关节疼痛并不陌生,不管你是健身小白还是老司机可能多多少少曾被膝痛困扰过。
有人会说,跑步伤膝盖、爬楼梯伤膝盖、骑车伤膝盖、深蹲伤膝盖...膝盖活着可真不容易,干啥都被伤,真的是恨不得躺着都伤膝盖。唉?你还别说,躺着还真的挺伤膝盖。不理解?来听我继续分析。
其实运动是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你带来健康,又可以带来损伤,取决于你懂不懂运动、会不会运动。
没有任何一种运动方式会伤膝盖,如果你明白损伤的基本机制后你一定会大呼感叹人体的奇妙和伟大之处!
所有运动损伤的根本原因和罪魁祸首就是一个字:“力”。力有时并不是一个好东西,过大的力可能会导致关节损伤。而好巧不巧,人的身体似乎很了解自己的关节天生脆弱,所以在进化过程中人产生了“肌肉”这个东西,而肌肉恰好长在关节周围,不仅可以使关节产生移动,提供动力来源,最重要的是当关节受力过大之前吸收掉多余的能量,从而保护关节不受损伤。
辩证法告诉过我们,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来看待。“力”也不例外。如果由于伤病或其他原因长期卧床,骨和关节长期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这时人体的诸多组织便会认为自己没有必要维持曾经卧床之前的机能状态,骨质流失、肌肉萎缩就会接连发生,就连神经系统都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关节而言,过大的应力负荷和0负荷都会对关节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当然今天我们的主题是研究前者。那么问题来了,关节过大的负荷到底伤害的是什么组织呢?
关节中极其重要的软组织,也是今天的主角隆重登场:
软骨!
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要想摸清楚膝盖为什么疼,首先你得知道软骨的基本特性。
软骨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透明软骨
如关节软骨。膝关节中大腿和小腿的接触面白色的区域就是关节软骨。
第二大类:纤维软骨
如膝关节中的半月板。
(常识普及:半月板每个膝关节左右各一,内薄外厚,可以增加关节接触面积,减轻负荷;还可以缓冲震荡等)
第三大类:弹性软骨
比如我们的耳廓等(非重点)。
软骨由胶原纤维、蛋白多糖、软骨细胞和水四部分组成。其中胶原纤维是组成软骨固体形态的基本框架;蛋白多糖分布于胶原纤维中,有很强的吸水性;而水占软骨体积的绝大多数,有70%左右的水可以自由流动,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关节滑液。而关节滑液可以营养软骨并且及时排出软骨中的代谢废物。
须明确,软骨中没有神经和血管,仅靠关节滑液来维持其营养供应。所以软骨磨损初期时人是不会有任何疼痛感觉和先兆的,直到你感到关节疼痛时可能已经磨损到骨膜的神经了。
软骨就像一个多孔的海绵,具有渗透性。换句话说,当有应力挤压软骨时里面的滑液会随之渗出;相反如果撤掉应力后滑液还可以被软骨重新吸收,正是因为应力对软骨的不断加载和卸载才可以让软骨不断得到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所以,一方面如果长时间无运动或完全制动,不但硬骨会骨质疏松,软骨也会出现退行性改变,正所谓用进废退;另一方面如果过于频繁施加外力挤压软骨,滑液被挤出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回到软骨也会产生软骨病变。
总之,完全不动和过度运动都会导致软骨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
关于软骨的作用:
1、增加受力面积
比如膝关节中的纤维软骨“半月板”,两侧厚中间薄,这样会明显增加大腿和小腿骨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应力。
2、减少摩擦
在关节之间一般存在两种润滑模式,“界面润滑”和“压渗润滑”。前者为关节两侧的关节软骨的光滑表面,摩擦系数极低,直接减少摩擦;后者为压力作用后渗出滑液,关节滑液充当润滑剂从而润滑关节软骨,进一步减小摩擦。关节中两种润滑模式共同存在。
3、缓冲震荡
软骨有一个特性与硬骨相似,叫加载应变速率。当快速的冲击力挤压到软骨时,软骨渗透性反而很低,没有过多的水分溢出,如跳跃落地现象;小而慢的力反而使软骨渗透性提升,滑液逐渐流出到关节腔内。比如长时间的站立姿势。所以软骨的这个特性可以很好的帮助关节缓冲震荡,当外界冲击力过高时软骨反而可以锁住更多水分来提供减震作用(再次感叹到人体进化的精妙)。
很多骨关节炎的损伤机制便是软骨表面的压力过大。比如一次性超大负荷、频繁的小负荷刺激、错误的训练动作、不良体位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局部负担过重而出现软骨磨损现象。
如最常见的髌骨软化症。理论上屈伸膝过程中髌骨是在膝关节前方上下滑动的。需明确,膝关节除了主要负责屈、伸这两种基本运动之外,它还有轻微的内外旋活动度(仅在屈膝角度),而如果在屈膝位时膝关节和脚尖方向不一致出现了内外旋,此时髌骨便不会按着原有轨迹在膝关节前方上下滑动,而会出现曲线滑动。这就犹如让髌骨在膝关节软骨面上“碾压”着移动,会大大加速髌骨软骨的磨损!所以运动过程中动作的科学性与关节正确角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关如何正确深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