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廓挫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头部的要求,就是要中和正使头部
TUhjnbcbe - 2025/2/28 17:48:00

头部的要求,就是要“中”和“正”。这个中正,是指前后左右来说的。左右,挺直不能偏;前后,头不能仰,也不能低。要使头能符合要求,就需要头顶百会(发旋)这个地方,向上直冲天。

百会穴,个别人的发旋太靠后,或歪了一点,但一般人的发旋都在正当中。就是用那个地方顶起天来。

头要中正,还得有一个轻轻往上顶、往上悬着的意思,好像自己整个人从上面被提起来,然后再往下一耷拉,像吊起来似的。大家从发旋上摸着一缕头发往上一提,把人拉起来,脑子里边就会有个人在天空中悬着的感觉。过去讲要顶头悬,也叫虚凌顶劲。头悬着,好像顶着虚空,但脖子不要使劲,要放松,意念往上一顶,把人的意气领起来。

具体做时,既不能头往上仰,也不能低头。如果太低头,后脑瓢就起来了。要注意下颏往回收。收下颏是收什么呢?是收喉头。因为喉头收不了很大的幅度,用意念往回收就可以了。喉头往回收,用下颏找喉头,这样下颏就避免使劲往里挤。然后用喉头找后面的玉枕,这么一转提起来,头就不会低得太厉害了。然后从玉枕往百会上收,这么提起来、悬起来,这样头里边气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因为收下颏,往上挺,这样上来的气光是头上的气,而喉头一收,往后一提,丹田的气就跟着起来了,与丹田的气就连起来了。如果我们做的时候,把意念再稍稍放大一点,喉头往回收,用鼻子尖去找下颏,到会阴,然后从会阴绕上去,一兜到了玉枕、百会上来,这个感觉就不一样了。再一个是从印堂里边找百会,出了百会,意念在百会上边离开百会往上提。提起来以后,身体再轻轻往下一放松,这样气机变化情况也就不一样了。喉头往回一找,连着会阴、丹田,气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收喉头还是打开喉结的一个内容。收喉头要注意,并不是喉头往后挤,而是往后拉;往后一拉开,把喉头拉大了,然后去找玉枕。如果你光是往回瘪,实际上只是走后面。这样一拉开,耳根、耳后头也有气到后面去,气就比较整了。对头中正要特别注意。在日常生活当中,没事的时候,可以拿一个小球(如小玻璃球)放在头顶上顶着。你要一低脑袋或者一抬脑袋它就掉了。你心里要总想着脑袋上好像顶着挺珍贵的东西似的。

过去说要顶着“气丹”,就像百会上有一个气球,顶着它别跑了。这么一顶,一放,安安静静,头和全身轻松,气机灵通,慢慢就会出现轻灵的感觉。因为这样往上一顶,收下颏,收喉头,印堂往回收,会阴也带着往上提,不需要用更多的意念去运气,清气就自然而然升到头了。头部得到清气的充足濡养,它的功能就强化起来了。头是我们练功最重要的地方,一开始就先得把头安排好。头安排好了,全身的主宰才有着落。这个主宰就是你自己得管住自己。

好像人一坐,意念(神)在里边看着自己脑袋,同时还指挥脑袋要做得很正,这样往上一领,气就起来了。做合度以后,慢慢可以觉察到气往上走,往头里边来。再进一步觉得一领时,气也往下走,“哗——”,从头里边往下贯气。有的人可能一开始感觉在皮肤上,往胳膊、腿、躯干上走,慢慢慢慢就感觉从里边也能往下走。但是一开始往往是先往上走,气上去之后再翻下来。

在中医里边讲卫气有一种循行方法,就是从头部往肢体,往胳膊、腿上、躯干上走的,卫气怎么还有这样走的呢?一般的气是从肠胃去营养周身,而这个气实际是从头往外散布的气,头部一动弹,跟全身的支配有一定的关系。自己要慢慢体会,一站,头部放松,气收住了、气整了,往全身放下来,如果能感觉到胳膊、腿都在起变化,那里边的气就会敏感一些。练功的时候站不稳,往往都是头先晃荡。如果一加意念,头往上提着,把它定住,把气一下提起来,拉起来,人就倒不了。只要头领住了,身体微微有点晃荡,反而能帮助气血流通。过去练功有个叫风摆柳的姿势:把一个腿抬起来,另一个脚还不是站实了,而把脚跟提起来,—个手往上一举,头顶往上一领,身体就自然地有点晃晃荡荡了。

头顶往上提着,尾阊垂着,人就晃着,这也是练轻功的一个方法。当然,它还要加意念。像这些东西关键就在头部,头顶上顶,清阳上升,人就轻松了。咱们说身轻气爽,你若气起不来,身轻不了,气也爽不了,往下浊着不行。另外,当一提顶的时候,还—定要注意收缩会阴。方才我讲了用鼻尖去找下颏找会阴,不是说你要用意念导着下去,实际是用鼻子往下一找,会阴一收缩,往上一提,一想百会,它就接上了。大家要注意,很多动作都得配合着这个要领。往上一提,不要管百会,从眼睛里边往上一看(眼珠不要动),气就来了,人就起来了。头部很关键,一定要经常调它。

具体做法:二层意思:一是精神准备,二是形体准备。

1.鹤首龙头。两腿伸直,大腿、膝盖和坐具贴实,两膝、两脚都要并拢,脚尖微微翘起。尽量把身体坐正。两手捂在膝盖上。松肩空腋,肩自然放松下沉。摆好坐姿后,集中精神做三个鹤首龙头,使头部气充盈,而且使精神集中起来。此即《周身大用论》讲的"一要心性与意静"。

2.鸣天鼓。两手上起,掌心捂着耳朵,手指捂在脑后相当于枕骨结节的地方,然后用二指、中指、四指来敲打。先用二指(食指)敲,再用四指敲,最后用中指敲。这么敲1分钟左右,最后三个指头一块敲三下,然后一撒手,耳朵"

嗵"一响。把耳朵捂上后,声音的空气传导受到阻碍,而以骨传导为主,声音就比较响,象打雷似的,这叫鸣天鼓。鸣天鼓是聪脑健脑的。这么敲一敲,脑子里面很清亮,也比较舒服,精神也容易集中。

3.通脑开智。两手重叠放在头顶,顺时针转三圈,逆时针转三圈,往下压三下,再往上提三下。

4.聪耳。手下来,把耳廓压扁了,食指压在中指上,然后中指弹起来,食指落下来,弹二十四下。这么一放一弹,耳朵就"嘭、嘭"响。古人管这个也叫鸣天鼓。(《十二段锦》:"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然后,食指沿耳轮脚转入耳内,转动时多摸摸耳朵下面和大脑皮层对应的部位。这么转到掌心朝前,大拇指和食指成鸭嘴劲,食指沿耳道的弯曲尽量往里进,直到动不了了,就往里面振,然后用力一拔,"嘭"地一响,这样既聪慧耳朵,又通脑子。这也做三次。之后,把耳廓往上提,再顺耳朵边往外揪。最后再揪揪耳垂。

5.运动眼睛。两手掐肾水诀,小指对着鼻子,集中精神看着小指,发现手指变成了一个圆锥,细看锥尖上面似乎还有一条线。两手往外分,眼睛注意手指头,分到看不着了,赶紧停住。然后两手再很慢很匀地合回来,还没碰上,视觉就开始交叉。两手相合后再看那个圆锥,看清楚圆锥了,两手再往外分,用眼角余光往两侧看,越往边上越好。当练得精神集中了,眼珠这么一动,会带着身体里面的气一开一合。所以不是光看手指头,还要慢慢体会体内的气机变化。这么做三次,然后两手掌心向内,小指相对,和眼睛离得很近。头保持不动,眼睛随着手的上升往上看,能看多高就看多高,等看不着了,停一会儿,手再下落至与眼睛相平。往上走往下落,这么做三次,然后手再往下来。手下落至眼睛刚好看不着了,停一会儿,再上升至与眼睛相平。这么往下落往上走,做三次,然后手与眼睛等高平着外拉,一般手离开眼睛一尺多,顶多臂伸直了,慢慢再拉回来。反三次。这是通过眼睛的运动来调整气的运动。一开始感觉不到内气的变化,不要理它,只要有这个意念,慢慢就会感受到。收功时也还有对眼睛的要求,前后加到一起,相当于视力保健。

6.鼻部揉按。手往下落,小指收起来,食指按着迎香穴正反转各揉十圈。鼻子有毛病的同学可以多揉几圈。然后手往下转到鼻孔,食指按着鼻中隔(别把鼻孔堵上),正反转各揉十圈。手下落,结成合印手或定印放在肚脐。

7.运动口腔。依次叩门齿、左侧臼齿和右侧臼齿各五十次,最后再叩门齿五十次。共叩齿二百次。如果牙齿有毛病,就多叩。叩齿时要精神集中,用意念支配上、下颌骨同时动。叩齿一方面能集中精神,另外一方面能强肾(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过去把叩齿看得很重,说叩门齿是汇集百神,叩左侧臼齿是去不祥,叩右侧臼齿是战邪恶。还有金钟玉罄之说。叩齿之后是搅舌。舌头从上门齿中间开始,沿左、下、右、上的方向(女同学先沿右、下、左、上的方向。因男女气血有一点差异,所以转动方向不一样,其实方向转反了也没关系)转三圈,然后反转三圈。之后,舌尖依次点下颚、上颚和门齿缝各五十次(过去讲点七十二次)。点下颚时注意点到肚脐和命门的连线当中或靠后,点上颚时点向天门。古人把点上、中、下三个点看得很神秘,说开三皇锁(天皇、地皇、人皇)不能多点,点多了就把锁簧给点炸了。过去我也没敢多试它,所以在讲课时沿用了传统的讲法。这些年我试了试,点多了也不炸,而且多点对气机通畅有好处。点完之后口里有很多唾液,这时用唾液漱漱口(人安静后出来的唾液清凉香甜),分三口咽下。下咽时要配合意念下送,同时命门一松。咽第一口时,意直腿坐放松法第11页直腿坐放松法第11页,共页念从体中直接送到命门;第二口,意念从左边(女同学从右边)划个弧形下到命门:第三口意念从右边(女同学从左边)划弧下到命门。

8.丹田起火。把手使劲搓烫了,捂在肚脐上。(如果穿着单衣,就感觉能热到肚脐里面去。)自然吸气后,憋着气(不出气)发"吽(hong)"字音,等憋不住了,再慢慢把气放出来,再吸气发"吽"。发三个"吽"丹田里面就热起来了。尤其冬天天冷,这么来几个很管事。这在过去是丹田起火的方法。练传统功法丹田气足了,丹田一热,真火就发生了。丹田起火也有窍门。拿手反复搓,搓得越快、越有力,就越烫。通过自身的热气,加上发音和集中精神,丹田就热起来了。《八段锦》里讲"想火发脐轮"就是想里边有火,脐轮发热。不光用意念想,还有调动丹田气的方法。

9.拧辘轳。就把手放到两侧,掌心朝上,指尖向前,身体往前倾一倾,然后两肘从下往后、再往上这样转。肘往上一来,会阴就收缩上提;一下来会阴就放松。同时要配合呼吸。这么转八次就行了,愿意多做两次也行。

10.把手放回到膝盖上。

1
查看完整版本: 头部的要求,就是要中和正使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