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删除。
朱仁康(-),字行健,男,祖籍江苏无锡,中国皮外科专家。早年从其兄长及江南外科名医章治康先生学医,年到上海市青海路公费医疗门诊部任外科医生,年由卫生部选调至中医研究院工作。于年5医院,任中医外科主任,亦称疮疡外科。医院外科研究所。编著有《朱仁康临床经验集》、《中西医学汇综》、《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等。
一九七九年春节前,一妇人带着七岁男孩从外地来京求医,找到朱仁康老这里。
这个妇人说孩子生后不久,即患婴儿湿疹,虽经一度治愈,但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连缠至今,屡医少效。
近半年来,日渐加重,抓痕累累,体无完肤,瘙痒,晚间无甚,影响睡眠,精神萎靡,学习成绩不佳。素日纳差,大便溏薄,余参其脉细弱无力,舌质淡,苔薄根腻,面色萎*,肢体瘦弱,朱仁康老断定此系脾虚健运不周,湿邪外发肌肤所致。
拟投经验方:小儿化湿汤五付。
处方:苍、白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各6克。
孩子母亲看到药味少用量轻,疑病重药轻难以收效,出示以前所服处方,多系龙胆泻肝汤化裁之剂。
朱仁康老告之中医治病,不在药多量重,贵在把握病机。
其母犹疑,取药试服。五付服完后,复诊时喜称药后孩儿瘙痒减轻,夜可安卧,饮食增加。
朱老说:效不更方,继续调治,先后共服二十剂,疹消痒除,欣然返乡。
湿疹为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病因不外脾湿心火,湿热为患。
婴幼儿湿疹,中医称胎瘀疮、奶癣,与胎热、乳食有关,如胎前母食五辛,指的辣椒生姜葱蒜等;婴儿生后易患此证。
病初期可治以清热利湿。
日久不愈,多为脾运不周,湿从内生而外发肌肤之故,此时当以治脾为本,盖小儿的生长发育,全靠脾胃运化精微以营养之,若将养失宜,恣食口腹,脾胃积损以致健运失职,湿病生焉。
故小儿湿疹,更以调脾健胃为要。过服苦寒清利之品,伐伤脾胃,常会致使病情缠绵难愈。
本例患儿,形体消瘦,面色萎*,纳呆便溏,舌淡苔腻,此乃脾虚湿盛之证,须以健脾除湿为大法,故投小儿化湿汤治之。
方中二术、茯苓、陈皮、麦芽健脾助运,泽泻、六一散淡渗利湿,俟脾健湿除,湿疹即愈矣。
除此之外朱仁康老还分湿热型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还有血热型,阴虚型一并介绍给大家。
血热型由于内蕴湿热,外受于风,热重于湿。相当于丘疹性湿疹,具有下述症状者:遍身起红丘疹,疼痒极甚,搔破出血。中医称粟疮或血风疮。脉弦滑,舌质红苔薄白。治宜凉血清热,祛风除湿。以凉血除湿汤加减。
方用:
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稀签草9克,海桐皮9克,苦参9克,白鲜皮9克,地肤子9克,六一散9克(包)。
阴伤型由于渗水日久,伤阴耗血,血燥生风。多见于亚急性、泛发性湿疹具有下述症状者: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瘙痒剧烈,略见出水。舌红苔光,脉细弦滑。
治宜:滋阴养血,除湿止痒。予滋阴除湿汤。
方用:
生地30克,玄参9克,当归9克,丹参12克,茯苓9克,泽泻9克,白鲜皮6克,蛇床子9克。
案例:
毛某,男,3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
年1月8日。
主诉:头皮、脸面瘙痒、脱屑1年多。
现病史:患者以往经常用冷水洗头,1年来头皮经常发痒,搔后脱屑、掉皮、结痂,继之前额发际、双耳耳廓、脸颊等处,亦瘙痒脱屑,经久不愈。
检查:头皮大片潮红浸润,耳廓、颈项、脸颊亦有轻度浸润,覆盖细薄鳞屑。脉弦滑,舌质红,苔净。
中医诊断:白屑风、面游风。
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脂溢性湿疹)。
证属:肌热当风,风邪人里,日久化燥,伤阴耗血。
治则:滋阴清热,润燥止痒。
药用:生地30克,玄参9克,茯苓6克,泽泻9克,丹皮9克,苍耳子9克,地肤子9克,麻仁9克。7剂,水煎服。
外用祛湿膏()。
二诊:(1月15日)药后瘙痒减轻,皮损减薄,鳞屑减少。仍予前方加熟地15克,丹参9克,续服7剂。
三诊:(1月22日)头皮皮损已不显,痒轻,但脸颊部仍痒,潮红、轻度浸润,并见痤疮样损害。用初诊方加枇杷叶9克、桑白皮9克,清肺经热,嘱服7~14剂。1个月后来复查,皮损基本消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