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廓挫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合一医学第期懂中医一本万利,合 [复制链接]

1#
经历这次新型病*,我们彻底慢下来,回归自己的内心,发现这世间唯有“自由和健康”才是最弥足珍贵,而中医一次一次被提及,在大数据年代,其疗效也是有目共睹。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回头看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中医,懂得中医是无价之宝,懂点中医才是一本万利。《礼记》中记载了这样的规矩:“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这句话出自《论语-为*篇第26章》孟懿子的儿子问孔子孝道,先师孔子说:“当父母的,最怕孩子生病。”(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作为父母,子女,一定要知道一些医道知识,这样家人有病了,才不会手忙脚乱,胡乱求医。知道身体的不适需要去什么地方治疗,找什么样的医生。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合一耳穴。

合一耳穴

耳穴十讲-----耳穴历史(1)

在古籍《山海经》中多有聂耳的纪录。《海外西经》:聂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为人两手聂其耳。郭璞注:言耳长,行则以手摄持其也。聂耳即大耳,大到只有手持才能行走。《淮南子。地形训》:夸父耽耳在其北方。注耽耳,耳垂在肩上。《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注其人耳大,下垂在肩上,朱崖,儋耳,镂画其耳,亦以放大也。儋,大也,儋耳即大耳。《山海经》所载为上古之事,可见对大耳的重视起源甚早。四川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人物雕像,大多有两只夸大的耳朵,上齐眉梢,下至嘴角,耳宽近面部的一半。二号坑纵目人面具的耳朵更为突出,耳尖向上方伸展,似一对伸展的鸟翼,与《博物志》南方有落头民,头能飞,以耳为翼。的记载相符。

在殷墟符号群中,巫师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耳形饰。耳形饰犹如两把扇子,实为耳的夸大。《淮南子.修务训》:禹耳有参(三)漏,是谓大通。注参,三;漏,穴也。《白虎通.圣人》:禹耳三漏,是谓大通,兴利除害,决河疏江。三星堆二号坑D型人头像的耳上沿耳廓至耳垂连续穿了三个小圆孔,证实了典籍的记载。

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阴阳十一脉灸经》(经络专著,撰成于公元年以前,稍晚于《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就有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至《内经》时期,不仅对耳与经脉、脏腑的关系有了详细的论述,而且还有了耳穴、望耳诊病的记载。如《内经》中记载了“听宫”、“耳中”、“多所闻”、“窗笼”等耳穴名称,其他典籍中亦有部分耳穴名称,兹载录如下(附图):多所闻:

《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脏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耳中多所闻二穴,......。”

窗笼:

《灵枢根结第五》:“太阳根于至阴,……。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

听宫: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帝日刺节言发蒙,余不得其意。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岐伯日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帝日善。何谓声闻于耳?岐伯日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帝日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针灸甲乙经·卷三·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听宫,在耳中,珠子大,明如赤小豆,手

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刺入三分,负三壮。”

《类经·二十一卷·四十四》:“耳中,手太阳之听宫也。”

耳中穴:

《备急千金药方·卷十·伤寒发汗第五》:“耳中穴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之,治马*

*疽,寒暑疫*等病。”

阳维:

《千金翼方》:“耳风聋雷鸣,灸阳维五十壮。在耳后,引耳令前,弦筋上是。”《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阳维,奇穴。耳翼后发际边,引耳向前,弦筋上是穴,与听会穴平。灸五壮。主治耳聋、耳鸣。”

耳尖:

《针灸大成·经外奇穴(杨氏)》:“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

用小艾炷五壮。”

珠顶:

《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珠顶,两耳当门耳珠尖上。主治齿痛。灸三壮。”《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珠顶,奇穴。两耳当门耳珠尖上。针一分。灸三壮。主治齿痛亦治耳病。”

耳垂:

《刺疔捷法》:耳垂穴,经外奇穴名,别名耳环穴。位于耳垂前面中点,相当于妇女带耳环孔处是穴,左右计2穴。主治锁口疔、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近视。一般直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三扁桃效: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耳屏外三穴,经外奇穴名。别名耳上三穴、三扁桃效、耳廓在头部耳廓之耳舟中,对耳屏外上方凹陷处1穴,对耳屏外方凹陷中1穴,对耳屏外下方凹陷处,近耳垂下方1穴,一侧3穴,左右计6穴。“耳屏外三穴,……主治急性扁桃体炎;亦治腮腺炎、耳聋、耳鸣、外耳道炎、中耳炎。”

《灵枢》指出:“耳轮焦枯,如受尖垢者,病在骨。”又指出:“耳间青脉起者,掣痛。”还指出:“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至唐代已注意了耳的重要性,并出现了耳针疗法。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神者,心之脏,舌者,心之宫,故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能审五味矣。心在窍为耳。……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备急千金要方》载:“耳中穴,耳中孔上横梁是,针灸之,治马**疸,寒暑疫*。”至明代对耳的认识更加深入,耳穴的临床经验得到积累和丰富。《证治准绳》中说:“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故窍寄于耳,则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龚云林认为:“青色横目及入耳,此证应知死,耳内生疮黑斑出,医人体用术。”《证治准绳》中还指出:“凡耳轮红润者生,或*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者皆为肾败。”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指出:“耳尖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针耳门治龋齿,唇吻强。”至清代,耳诊已成为中医诊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汪宏著《望诊遵经》一书,专辟有“望耳诊法提纲”一节。张振鋆著《厘正按摩要术》一书,最早提出了耳背分属五脏的理论,并记载了用以治疗肺经受寒的“双凤展翅”法,即以两手食中二指,捻两耳尖,向上三提毕,次掐承浆、两颊及听会等穴。

(一)耳与经络关系密切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说明经络与耳部的关系十分密切。《素问·缪刺论》曰:“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皆会于耳中。"说明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地与耳发生关系。故《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通过经络的联系,耳廓成为反映脏腑生理、病理的门户。

(二)耳与脏腑关系密切

耳是人体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部位。五脏之中,耳与肾、心的关系最为密切。耳为肾所主,肾开窍于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肾在窍为耳”。《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难经》、《中藏经》也认为耳为肾之外候。如《难经·四十难》曰:“耳者,肾之候。"《中藏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足见耳与肾的特殊关系。

关于耳与心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至于心开窍于耳的意义,晋代《针灸甲乙经》认为心气本通于舌,五脏皆有窍,舌非窍,故心窍寄于耳。杨上善《太素》指出心开窍于耳是因“肾者水也,心者火也,水火相济,心气通耳,故以窍言之,即心以耳为窍。"现代实验观察证实手少阴心经的刺激感传可以上传耳廓,表明心耳之间确实以经络为媒介,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脏腑在耳穴分布图

此外,肝藏血,耳受血始能听。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合司宗气,肺朝百脉,宗气上贯于耳,耳方能闻。脾胃为升降之中轴,脾胃升降失司,清阳之气上达贯耳,耳方能聪。因此,耳不仅为肾窍、心窍,同样亦为肝窍、肺窍、脾窍。耳虽为人体的一个小部分,但耳具有预报全身脏器生理、病理的全息作用。事实上,耳下确有丰富的神经血管,与脑及人体各部组织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医学从神经生理学、神经体液学、生物控制学说、生物电学说等角度亦证实了耳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所以脏腑组织的病变可反映于耳,通过察耳可较早测知内脏疾患。

综上所述,耳廓是人体体表外窍中的重要荧光屏,是人体信息输出输入最强、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耳是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缩影,人体各脏器、各部位与耳部皆有集中反映点,脏腑组织有病必然反映于耳,因此,通过察耳可以窥知内脏之疾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耳穴疗法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耳穴疗法研究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年9月山东莱西县卫生院发表了针刺耳部三个穴位,治疗急性扁桃腺炎,取得显著的疗效,开创了现代耳针的先声。法国医学博士,外科医师Nogier.P,从一位旅居马赛的华侨用烧灼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得到启示,通过六年潜心研究,于年在《德国针术杂志》发表了他的有关耳针的论文和耳针治疗穴点图,提出42个耳穴点。

年12月的上海中医药杂志伟大和有远见的叶肖麟先生翻译了诺吉尔的论文。自此之后耳针引起中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针灸工作者对耳针的应用与研究十分重视。最早是上海,组织了全市性的耳针研究组,对不少病症进行治疗观察。之后扩大到大陆的各省市、自治区。如江苏、天津、云南、四川等地,也相继成立了耳针研究的机构。并出版了多种耳针疗法的专书。
  海外,日本和田秀于年发表了有关耳针的文章。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及前苏联等,也都是早期开展耳针的国家,但应用者不多。自年大陆对外公布针刺麻醉(其中很大部分是用耳针麻醉的)之后,这一疗法才引起广泛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到八十年代初,世界上至少有法国、意大利、前西德、美国、加拿大、奥地利、丹麦、前苏联、波兰、罗马尼亚、西班牙、希腊、阿根延、埃及、尼日利亚、日本、韩国、土耳其、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缅甸、泰国、菲律宾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把耳针用于治疗疾病或外科手术麻醉。通过海内外耳针工作者的大量、反复临床实践,耳针法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首先,到目前为止,用耳针治疗过的病症已在余种以上,病种遍及内、外、妇、儿及五官各科。不仅用于各种急慢性痛症、支气管炎、哮喘、神经衰弱、胎位不正、疟疾、单纯性阑尾炎、胆道蛔虫、便秘、遗尿、颈椎病等常见病症,而且还被用于红斑性狼疮、银屑病、色觉障碍、白内障、白癜风、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红斑性肢痛等现代难治病的治疗。其次,耳针不但可以治疗疾病,而且还有明显的预防作用,通过对传染性结膜炎、流感等病症的验证观察,证明效果是确切的。近些年来,耳针还用于保健,如耳针能祛除多种痣疣及痤疮以达到美容,耳针戒烟、戒酒以增进健康,此外,耳针尚有消除疲劳、抗老延年的效能。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耳穴对疾病的诊断作用。通过望诊及触诊了解耳廓色泽形态的变化,目前已可用于约几百余种病症的诊断,并已逐步总结出了某些规律性的东西。除啦上述的耳针疗法,最近这些年又出现了干支耳穴,八卦耳穴等运用传统应象思维的耳穴疗法。

人人学耳穴,健康进万家

历代文献及部分医家用耳穴诊治资料,仅供参考

一、记载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

《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

《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灵枢·邪气脏府病形第四》:“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

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脉度第十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口问第二十八》:“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灵枢·五阅五使第三十七》:“耳者,肾之官也。”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脉论第一》:“耳者肾之官,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能闻五音矣。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于耳,下通于阴也。左肾壬,右肾癸,循环玄宫,上出耳门,候闻四远,下回玉海,挟脊左右,与脐相当,经于上焦,营于中焦,卫于下焦,外主骨,内主膀胱。”

《证治准绳》:“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

《类经图翼》:“足太阳支者,至耳上角;足阳明循颊车上耳前:足少阳下耳后,支入耳中,出耳前;手太阳入耳中;手少阳系耳后,出耳上角,支入耳中,出耳前;手阳明之别者,入耳合于宗脉;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足阳明之筋,其支者结于耳前;手太阳之筋,结于耳后完骨,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手厥阴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

《类经图翼》:“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耳中。”

《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头面部·耳》:“耳者,司听之窍也。耳门之名曰蔽,耳轮之名曰郭。”

二、诊断

《灵枢·师传第二十九》:“岐伯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素问·脉解篇第四十九》:“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灵枢·决气第三十》:“岐伯曰:精脱者,耳聋;……。”

《灵枢·卫气失常第五十九》:“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

《灵枢·本脏第七十四》:“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

《针灸甲乙经·卷十二·小儿杂病第十一》:“婴儿耳间青脉起者瘛,腹痛。”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九·耳病诸候》:

“耳聋者,风冷伤于肾。”

“小儿患耳聋,是风入头脑所为也。”

“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风入于肾之经也。”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脉论第一》:“耳大小高下厚薄偏圆,则肾应之。正黑色小理者,则肾小,小即安难伤。粗理者,则肾大,大则虚,虚则肾寒,耳聋或鸣,汗出,腰痛不得俯仰,易伤以邪。耳高者则肾高,高则实,实则肾热,背急缀痛,耳脓血出。或生肉塞耳,耳后陷者则肾下。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耳坚者则肾坚,坚则肾不受病,不病腰痛。耳薄者则肾脆,脆则伤热,热则耳吼闹,善病消瘅。耳好前居牙车者则肾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耳偏高者则肾偏欹。偏欹则善腰尻偏痛。”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脉论第一》:“肾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黑色原点如拇指应耳,此必卒死。”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骨极第五》:“以冬遇病为骨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耳鸣见黑色,是其候也。”

《千金翼方·第二十五·诊气色法第一》:“耳焦枯受尘垢者,病在骨。”

《外台秘要·卷十六·骨极论一首》:“骨痹不已,复感於邪,内舍於肾,耳鸣见黑色,是其侯也。”

《外台秘要·卷三十五·小儿将息衣裳厚薄致生诸痫及诸疾方并灸法二十八首》:“又耳后完

骨上有青络盛,卧不静是痫候。”

《望诊遵经·卷下·诊耳望法提纲》:“以色言之,有左右之殊,有上下之辨,左为左,右为

右,上应乎上,下应乎下也,肾之候也。肾主骨,故耳起五色者,病在骨也。*赤者,多热

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属分五行,亦应

乎五脏也。气色之变,可以十法推之,生克之理,可以五行推之,其余望法,有可比例者,

宜察其病,辨其证,而合参之也。若夫耳形之诊,当以厚而大者为形盛,薄而小者为形亏,

肿起者,邪气实,消减者,正气虚,润泽则吉,枯槁则凶,合之于色,亦可辨其寒热虚实焉。

他如下消则耳叶焦干,肠痈则耳叶甲错,肾前病,耳则为之焦枯,肾前死,耳则为之黯黑焦

癖,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是皆主病之目也。”

《四诊抉微·卷之三·儿科望诊》:“耳前赤色:疳虫攻肾,必耳鸣或聋。耳前*色:惊入肾,

或睡中戛齿。”

《厘正按摩要术·卷一·查耳》:

“两耳时红时热者,主外感风热。(《集成》)

两耳尖发冷者,主发痘疹。(《集成》)

风门在耳前,少阳经所主。色黑则为寒为疝,色青则为燥为风。(《集成》)

耳上属心。凡出痘时,宜色红而热。若色黑与白而冷,其筋纹如梅花品字样,或串字样,从

耳皮上出者,皆逆也。(《大全》)

耳下属肾。凡出痘时,其色宜红紫带冷,不宜淡*壮热。如筋纹如梅花品字样为顺,若如蚤

咬芝麻之形者,为险逆难治之候。(《大全》)

耳后耳里属肺。凡出痘时,其色宜淡白带温,不宜红紫壮热。如见茱萸形,或灯火烧烙之样

为逆。(《大全》)

耳后耳外属肝。凡出痘时,其色宜青带温,不宜淡白冰冷。稀疏者吉,稠密者凶。(《大全》)

耳后中间属脾。凡出痘时,宜苍*温和,不宜青色壮热。稀疏如*蜡色者吉,稠密如蚁色带

青者凶。(《大全》)

凡出痘,耳后筋三条而枝叶多,色淡红者吉。系心经发痘,主头面稀少。(《大全》)

凡出痘,耳后筋紫赤色者,主肝经发痘,而急出者凶。(《大全》)

凡出痘,耳后筋苍*者,或筋头大而根转小,系脾经发痘,主头面胸腹必稀。(《大全》)

凡出痘,耳后筋淡而色白者,枝叶繁乱,系肺经发痘。出如蚕种,主痒塌极凶之兆,三五日

必亡。(《大全》)

凡出痘,耳筋色黑枝叶多者,系肾经发痘。主黑陷伏*,九朝十朝内必死。(《大全》)

凡发热,耳筋出现紫黑赤白皆凶。耳上凉者吉,耳下凉者凶。耳后青筋起,主瘛疾。(《大

全》)

耳色枯焦,主肾涸证危。(《集成》)

两耳后黑筋,横过发际,主脐下疼,肾气痛。(《集成》)

凡看小儿潮热之际,以两耳辨其五色为验,便知生死轻重之分。(《大全》)

耳上起青筋者主肝风。耳聋发狂者阳虚病。(周于蕃)

耳痛、耳肿、耳聋者,皆主胆病。(周于蕃)”

《厘正按摩要术·卷一·杳耳》:“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

《推拿抉微·审察苗窍》:“。。。。。。耳与齿乃肾之窍,耳鸣,气不和也;耳流脓,肾热也:。。。。。。”

三、应用

1、针刺法

《灵枢·厥病第二十四》:“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伤寒发*第五》:“耳中穴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之,治马**

疸,寒暑疫*等病。”

2、放血法

《灵枢·五邪第二十》:“邪在肝,······;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灵枢·厥病第二十四》:“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肘后备急方·卷一·救卒中恶死方第一》:“救卒死,······又方以葱刺耳。耳中、鼻中

血出者莫怪,无血难治。”

3、灸法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瘿瘤第七》:“瘿,······又,两耳后发际一百壮。”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八·痔漏第六》:“颈漏,······又,灸两耳后发际直脉七壮。”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六·舌病第五》:“耳风聋雷鸣,灸阳维五十壮,在耳后引耳令前兹兹

筋上是。”

《外台秘要·卷二十三·寒热瘰疬方一十一首》:灸耳后发际七壮。”

《针灸大成·卷八·续增治法》:“中风口眼?(wai)斜:。。。。。。以五寸长笔管,插入耳内,外以面塞

四围竹管上头,以艾灸二七壮,右?(wai)灸左、左?(wai)灸右。”

4、按摩法

《卫生简易方·卷一·诸风》:“治卒患偏风,口喝语涩用衣鱼摩耳下,向左摩右,向右摩

左,正即止。”

《幼科推拿秘书·卷三·推拿手法·猿猴摘果》:“此则疟疾。并除犬吠人喝之症之良法也。

亦能治寒气除痰退热。其法以我两手大食二指提孩儿两耳尖。上往若干数。又扯两耳坠。下

垂若干数。如猿猴摘果之状。”

《推拿抉微·杂症门推法》:“小儿傍耳流脓,治宜:······,将耳珠揉,用前补泻法。”

《推拿抉微·揉耳摇头法》:“夏英白曰:于掐天庭各穴后,将两手捻儿两耳垂揉之,再将两

手捧儿头摇之。”

《推拿抉微·推拿代药赋》:“捧耳摇头,远过生地木香。”

5、塞药法

《肘后备急方·卷六·治卒耳聋诸病方第四十七》:“又方,巴豆十四枚,捣,鹅脂半两火熔,

纳巴豆,和取如小豆,绵裹纳耳中,瘥。”瘥,读作chài或cuó,读chài时本意指病愈;读cuó时指疾病,引申义是缺点。

《肘后备急方·卷六·治卒耳聋诸病方第四十七》:“耳中常鸣方。生地*切,以塞耳,日十

数易。”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耳鸣方六首》:“又疗耳鸣沸闹方。······上六味,捣末,以鹅膏和

少许,以绵裹塞耳中,以盐五升,布裹蒸之,以熨耳门,令其暖气通入耳内,冷复易之。如

此数用,瘥后常以乱发卷以塞耳中,慎风。”

《外台秘要·卷二十三·喉痹方二十一首》:“《肘后》:疗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下

入,七八日即杀人,疗之方。······无巴豆,用杏仁以塞耳如之。(文仲、范汪同。)”

《卫生易简方·卷之七·耳疾》:“治耳鸣用生地*截如枣核大,湿纸裹,微火炒煨过,

塞耳数易之,以瘥为度。”

《幼幼集成·耳病简便方》:“治小儿无故耳聋,取龟尿滴入耳中,效。或以生麻油日滴三五

次,数日即愈。耳内肿痛,流脓出水,用虎耳草,又名倒垂莲,捣取汁,多灌入耳中,常常

用之。此治耳聋之妙药,略加枯矾更妙。”

6、吹耳法

《灵枢·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其状若尸,或曰尸厥,······,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

《肘后备急方·卷一·治卒魇寐不寤第五》:“又方以芦管吹两耳,并取病人发二七茎,作

绳纳鼻孔中,割雄鸡冠取血,以管吹入咽喉中,大效。”

《肘后备急方·卷六·治卒耳聋诸病方第四十七》:“聘耳,耳中痛,脓血出方。月下灰吹

满耳,令深入无苦,即自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六·耳病证治》:“治聘耳底耳,耳内脓出。······一法,用染

坯、枯矾等分为末,以苇管吹入耳内即愈;或入麝香更佳。诸百虫入耳用麻油灌之,即效。

诸耳中出血以龙骨末吹入,即止。”

7、其他

民间:

针刺耳垂治疗红眼病。

针挑耳后静脉治疗目赤痛。

陶针划刺耳周治疗胁痛、泄泻。

手捏耳垂可治小儿惊风。

双手提拉耳垂可治头痛。

用新鲜薄荷捣汁灌耳可治中耳炎。

用葱汁滴耳外伤性耳聋。

针刺耳轮治痄腮。

针刺耳廓背面治疗烂喉丹痧。

耳内吹气治鼻衄等。

甚至还有“牡畜发*,耳朵上会出现扁豆大疙瘩,刺破出血,*病即愈。”

“当猪羊牛发生瘟疫时,破耳放血治疗有效”等。

国外:

古埃及:烧灼并针刺耳廓以达到妇女节育的记载。

意大利:发现战争中耳廓受伤却意外地令身体原有的疾病治愈了。

沙特阿拉伯:某些部落采用烧灼耳廓治病。

地中海地区:人们通过戴耳钉提升视力。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记载用针挑破耳廓静脉的方法治疗阳痿和早泄症。

罗马帝国:耳廓烧灼、针刺和放血等方法治疗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痛以及性病。

于前人基础之上,近现代人们在耳朵上发展有:耳针、埋针、电针、药物注射、压丸、

磁疗、贴豆、贴膏、激光、麻醉等20多种疗法。

资料源自:百度搜索,尚艳峰整理

爱家人,贴耳穴

合一与你同在

近期精彩文章:第81期:阴阳九针培训资料第82期:董氏针灸减肥第83期:论中医的时间节律第84期:“董氏奇穴”的特点、理论基础及“奇穴”发挥整理1-1(上)第85期:阿是穴斜刺治疗肌肉劳损的机理和肌肉劳损的预防第86期: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第87期:耳穴之两补三健脑肝脾,催理降解利眠收第88期:头针基础第89期:头皮针、耳针第90期:道家绝学——阴阳脉针第91期:九个动图让你秒懂脉象第92期:腰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第93期:脉象中的脉晕(上)第94期:脉象中的脉晕(中)第95期:脉象中的脉晕(下)第96期:回忆我的师尊(上)第97期:三叉神经痛第98期:治疗感冒的中药方剂及感冒厨房图表第99期:回忆我的师尊(中)第期:回忆我的师尊(下)第期:上古(四时)五行脉法第期:希望非典后遗症不再发生,中医全面介入治疗第期:《*帝内经》五运六气年交接起始日考辨第期:《*帝内经》中的北斗历法知识第期:解析人迎寸口脉法及针法(收藏版)第期:灵龟八法内涵及实用技巧第期:中医治疫病效果显著,医院所有患者用上中药第期:五运六气的天文基础知识第期:大鱼际的妙义——教你如何用手诊病治病第期:飞腾八法及五门十变第期:零基础学耳穴讲义(十)——穴位定位第期:干支本原探究(一)第期:干支本原探究(二)第期:一起学中医第期:八脉交会穴的研究及穴性探讨第期:天书“河图洛书”之谜——上古星图,宇宙魔方!第期:北斗七星與天干地支配合之奧妙第期:中医训诂之结节病(上)第期:中医训诂之结节病(下)第期:自从弄懂《伤寒论》病程日数的辨治意义,患者都夸料事如神第期:《*帝内经》成书年代及内容解析第期:中医训诂之*帝莫经(上)收藏哦第期:中医训诂之*帝莫经(下)收藏哦第期:零基础学耳穴讲义(十一)——治疗原则第期:日本针灸巨匠泽田健先生之绝穴绝学第期:仰望星空观《星空帝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