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年11月3日开课
授课专家:吴中朝教授
授课内容:1.吴中朝教授痹症、痛症长针透刺技法传承班
2.吴中朝教授临床耳针技法传承班
-
耳针是指使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刺激耳部穴位可以防治疾病。耳针疗法为微针疗法中的一种,因其操作简便,疗效持久,无*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故在医疗实践中作为一种治疗常规而被普遍采用。
一、耳针的发展
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早有记载关于耳穴、耳穴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内容,但是一直没有形成体系。年,《上海中医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耳穴的分布如倒置胎儿型,此举引起针灸界的广泛热议,耳穴在我国开始迅速发展。年12月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耳穴专著《耳针》,书中的耳穴图为我国第一张较为完整的耳穴图,总共收集了多个耳穴。此后一段时间内,国内耳穴的一名多穴、一穴多名及名穴不符等现象日渐突出,阻碍了耳穴进一步发展。为此,我国耳针研究者通过探讨耳穴的内涵和命名方法,删繁就简,使之逐渐规范化。年6月,我国提出的《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草案)在国际上获得通过和推行,使耳针治疗学日渐规范化。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按GBT—92国家标准,穴位为91个。耳穴国家标准方案的颁布施行,是耳针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中医理论对耳针疗法的认识
1.耳与经络
《内经》中所记述的经脉循行分布说明耳与经脉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十二经脉循行中,六阳经分别入耳、上耳前、至耳上角;六阴经虽不直接与耳发生联系,但均通过其经别与阳经相合而间接上达于耳。故《灵枢·口问》:“耳者,宗脉所聚也。”耳穴经络感传实验,也表明耳与经络的相关性。20世纪60~80年代人们认为,刺激耳穴内脏点,可诱发相应经脉和其他经脉的感传;或认为同一耳穴可诱导全身十四经每一条经感传;或许多耳穴能诱发同一经脉的感传。90年代后,随着相关现代科技的提高和介入,耳穴经络感传现象研究进一步深入。用耳穴测仪测定耳穴时,耳肝、胆、心、胃、膀胱、肺等均出现经络感传,并且沿同名经脉的路线循行;刺激非耳穴时,未发现经络感传现象,认为耳穴定位具有特异性。
2.耳与脏腑
古代文献对耳与脏腑的生理功能方面,论述颇多。《内经》和《难经》记载了耳与心、肝、脾、肺、肾、胃、肠、脑等的联系。《厘正按摩要术》将耳分属于五脏。后世医家更为详细地论述耳和脏腑的关系,并认为观察耳的形态、色泽的变化,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现代科研也表明,耳与脏腑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不仅存在着相关性,而且具有特异性,为耳针诊治疾病提供客观依据。故中医理论认为,耳针治疗通过经络作用,调理阴阳脏腑,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三、现代医学对耳针疗法的认识
耳穴与神经的关系:通过耳穴神经解剖和组织切片的研究,发现耳廓上有来自脊神经丛的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来自脑神经的耳颞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来自颈动脉的交感神经。人体内脏在耳廓上相应部位的反应点,恰恰都是在迷走神经耳支的分区内,不仅迷走神经支配的耳穴具有反应和治疗内脏疾病的特性,非迷走神经分布的某些耳穴亦具有类似功能。
四、耳针的临床特色
1.耳诊
耳诊,即耳廓诊断,是依据耳穴与耳廓的表面特征与相关测试,判定其与疾病的关系的,是耳针临床与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耳廓诊断的常用方法有:①望耳。即根据观察耳郭上出现的阳性反应物,即变形、变色、血管变化、脱屑、丘疹等色泽形态改变的部位对疾病作出初步判断。②压痛法。是根据按压耳廓皮肤并观察病人反应而定出耳穴的一种间接诊断方法。③耳穴染色法。即选用与耳廓表面有较强亲和力的染料,这种燃料容易使耳廓表面发生异常改变,最终使病变区域着色的一种方法。④耳穴电测定法。是通过测定耳廓表面穴位电信息的改变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如电阻测定法。此外,还有刺激耳穴辅助诊断法和耳穴综合诊断方法等。
2.取穴方法
①根据病变部位取穴。是根据人体病变部位,在耳廓上取相应病变部位的耳穴。当人体某部位患病时,在耳廓相应病变的部位会出现特定的阳性反映点,如脱屑、低电阻疼痛、变色等。如妇科疾病取子宮、盆腔,心脏疾病取心穴。
②根据经验与功能取穴。经验取穴是医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某个或者多个穴位对治疗某种疾病有行之有效的取穴方法。如肝昏迷用耳尖放血;老花眼取“枕”穴;腰腿疼取“外生殖器”穴等。
③根据穴位功能取穴。指按照耳穴的主要功能取穴,即该穴的主治功能。如近似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而命名的交感穴,有止晕特效的“晕点”穴。
④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取穴。中医理论的核心是藏象学说,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即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构成整体,相互之间密不可分。在人体耳廓上通过一定方式检查得到的信息,也是藏象的一部分。如依据“心主神明”,病患出现心烦、失眠的表现,可取心穴治疗;依据“肺开窍于鼻”,患鼻病的病人可取肺穴治疗。
⑤根据经络学说取穴。指根据经络循行的特点取穴的方法。如坐骨神经痛,如果疼痛的部位在后支,属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则取“膀胱”穴来治疗。
⑥根据现代西医理论取穴。耳穴中有许多穴位的应用是与现代医学理论结合起来的,如由于内分泌功能失调导致的糖尿病病人,可取内分泌穴来治疗。
3.治疗选用工具
耳穴疗法一般以针刺和穴位按压为主,针刺选用的工具有毫针、皮内针、梅花针、三棱针等。穴位按压有白芥子、绿豆、王不留行籽、莱菔籽等。
五、耳针的临床应用
目前,耳针在临床运用中价值大,范围广。不论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都可使用耳针治疗。
1.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神经性疼痛等。
2.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如牙周炎、咽喉炎、流感、腮腺炎、百日咳、急慢性结肠炎、菌痢等。
3.功能紊乱和反应性疾病——如眩晕、高血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荨麻疹、哮喘、鼻炎、紫癜等。
4.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5.其他——有催产、催乳、预防和治疗输液或输血反应等作用,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六、注意事项
1.严格消*,防止感染。因耳廓在外,表面凸凹不平,结构特殊,针刺前必须严格消*,有伤面和炎症部位禁针,针刺后如针孔发红、肿胀应及时涂2.5%碘酒,防止化脓性软骨膜炎的发生。
2.对扭伤和有运动障碍者,进针后宜适当活动,有利于提高疗效。
3.对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应禁针。
4.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针刺,对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不宜行强刺激。
5.耳针治疗时亦应注意防止发生晕针,万一发生应及时处理。
转载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