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廓挫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耳朵里的ldquo石头rdquo [复制链接]

1#

清早晕床

有一天早上你关掉闹钟翻了个身,打算再睡上一会儿,突然感觉天旋地转,身体仿佛不断下坠。这种眩晕会间歇性的发生,一次可能会持续30至60秒,半小时后逐渐好转,期间你可能会感到恶心想吐,冒冷汗,心脏砰砰跳个不停,并且出现眼球震动的症状。眩晕发生时天旋地转的感觉好像成为了一种可怕的警告。医院,等待医生的诊断。

如果

当医生通过你的描述得知你的情况后,排除其他引起眩晕的可能,比如脑供不足或多种中内耳疾病引发的周围性眩晕,颅内病变引发的位置性眩晕等。最终通过体位试验确诊你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也就是“耳石病”。

耳石症的发病机制及诊断

你可能会奇怪,耳朵里引起眩晕的“石头”是什么?为什么耳朵里有石头呢?耳朵里的石头又是怎么引起眩晕的呢?医学上对其发病机制提出了两种学说:嵴帽结石症学说和管结石症学说。

耳石症的发生

两种学说都认为,耳石膜和感觉结构上皮构成椭圆囊囊斑,并且耳石膜含有大量碳酸钙结晶,这些结晶就是耳朵里的石头。最新的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已经发现了小鼠椭圆囊的超微结构,证实了耳石的存在。

1.嵴帽结石症学说

嵴帽结石症学说认为,正常情况下这些晶体脱落后会粘附在椭圆囊囊斑周围的移形细胞和暗细胞表面,最终被暗细胞吸收。而发生病理变化会让耳石的脱落增加,暗细胞的吸收减少。这时沉积的耳石落在半规管的壶腹嵴顶,改变了壶腹嵴顶与淋巴液之间的比重差,让壶腹嵴对重力的敏感性增加。而当你的脑袋处于一个可以激发眩晕的位置时,壶腹嵴在重力作用下偏移,就造成了相应的位置性眩晕和眼震。

2.管结石症学说

管结石症学说认为晶体不是沉淀在半规管壶腹嵴顶,而是浮游在半规管内淋巴中。理论提出者通过重复诱发试验发现,当头部的位置不动,内淋巴液的流动停止,移动了的壶腹嵴就会逐渐回到原位,眩晕和眼震就停止了。当耳石被反复诱发而移动时,耳石逐渐就消散了并且在管内往返移动的次数减少,所以眩晕和眼震会慢慢减少或消失。

3.诊断方式

这种疾病的诊断方式颇有些令人哭笑不得,医生会通过患者的症状,结合位置实验,诱发眼震来确定你是否得了耳石病。也就是说,在接受治疗前还要经受不小的痛苦。

耳石症的治疗

而且对于耳石病,首选的治疗方式是通过手法复位,将脱落的耳石放回它应该在的地方,这一过程中,患者往往也会感到眩晕,恶心,呕吐。对于不能承受手法

复位或头晕较重,伴有严重恶心呕吐的患者,可采用暂时给予胃复安,盐酸异丙嗪等对症治疗。

手法复位

但需要注意一点,使医院有专门的医生进行操作。因为自行操作的成功率偏低,而且一旦发生严重的眩晕恶心呕吐,自己是应对不了的。

你想了解的|都在这里

图片:Pexels,网络

排版:郭海洋

审校:汪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