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仓”“粮仓”“富贵孔”“聪明洞”——这些民间对耳朵上小洞的俗称,或许曾寄托了人们对聪明与富贵的期望。然而,这些说法并无科学依据,实际上,这些“小洞”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健康隐患。
就像小红的案例所示,她从小左耳前就带着一小孔,被家人误认为是“聪明孔”,且无任何症状,因此未引起重视。直到某天,妈妈发现她耳朵上的小孔红肿并流脓,孩子也喊痛,才惊慌失措地寻求医疗帮助。
原来,这个小孔并非“聪明孔”,而是“先天性耳前瘘管”。尽管经过手术治疗,但半年后左耳前再次出现红肿并伴有臭味。此时,小红的父母决定留在三门治疗,于是前往我院耳鼻喉科就诊。接诊医生章莎莎诊断为左侧先天性耳前瘘管术后残留引起的皮肤脓肿。经过2周的门诊换药控制感染后,我院徐美爱主任为小红进行了耳前瘘管残留区域的扩大手术治疗,手术非常成功,小红也逐渐恢复。目前已经随访1年,患者未再出现上述症状。术后第一天,我们探讨了什么是耳前瘘管。这种先天性外耳疾病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它与耳廓胚胎发育时的异常有着密切的联系。耳前瘘管,这一先天性外耳疾病,其瘘管口的位置并非固定,可能出现在耳朵前侧,也可能延伸至外耳道口或耳垂等部位。正因如此,耳前瘘管在形态上呈现出多样性。表面看似仅有一个微小的针眼,然而其深藏的瘘管却纵横交错,如分支般延伸。这样的结构使得耳前瘘管极易发生感染,一旦感染,瘘管周围的皮肤便会红肿疼痛,甚至形成脓肿。破溃后,瘘管可能向深部发展,少数情况甚至可能延伸至外耳道或乳突部。对于那些反复感染的患者,局部可能会留下疤痕。
那么,面对耳前瘘管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专家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耳前瘘管无需特别处理。尽管它会分泌出一些油脂类物质,但只要我们避免用手去挤压或揉搓,通常不会引发感染。然而,一旦发生感染,它便可能成为一个难以预料的“不定时炸弹”。
因此,家长们需特别留意孩子耳朵上的这种“小洞”,并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孩子的健康:
避免用手挤压或揉搓,保持局部的清洁,以预防感染的发生。若耳前瘘管出现稀薄的粘液或白色皮脂样分泌物,可用碘伏进行擦拭,但切勿按压。不要使用尖锐物品去掏瘘管,以防刺破窦壁,引发新的感染。若局部出现瘙痒或明显臭味,可能是感染的迹象,应及时就医。若耳前瘘管继发脓肿形成,需进行脓肿切开引流和局部换药等治疗。
耳鼻喉科专家强调,耳前瘘管与所谓的福气、聪明并无关联,但它确实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影响。家长们不必过度担忧,只要平时注意清洁,并在出现感染时及时就医,便能有效地保护孩子的健康。单纯型耳前瘘管在大多数情况下无需特殊治疗。然而,若瘘管反复感染或形成脓肿,那么手术彻底摘除全部瘘管便成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章莎莎,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拥有10年的耳鼻咽喉科临床工作经验。她擅长鼻内窥镜手术、喉显微手术,同时精通耳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想要了解她的门诊时间,不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