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医院整形外科病房,6岁的晨晨拿着镜子,亮晶晶的眼中满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和期待,马上他就可以拆掉层层纱布包扎,看看他的“新”耳朵了。就在一周前,医院接受了一次成型自体肋软骨移植耳再造手术,长达6个小时的手术帮晨晨“找”回了缺少的右耳,更解开了晨晨和家人心中6年的心结。小耳畸形,身体的残缺和打不开的心结晨晨来自河南。出生时,父母在看到晨晨耳朵的时候,心凉了一大截:他的右耳不到左耳一半大小,没有展开,如同一片蜷曲的嫩叶,这是小耳畸形的典型表征。据悉,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发病率仅次于唇腭裂,是第二常见的颌面部先天畸形。虽然这一先天缺陷不会危及生命,但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成了父母的“心结”。耳朵是不可再生的器官,手术再造成为了唯一弥补缺陷的办法。“告诉江爷爷,你多大了?”诊室中,医院整形外科主任江华教授和晨晨闲聊了起来,通过对话和观察判断孩子听力水平和手术条件。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右耳有缺憾,但晨晨的听力还不错。江华介绍,目前针对小耳畸形,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手术方式是取出患者的部分肋软骨,做成外耳形状,再植入耳廓区皮下的自体肋软骨耳再造手术。6至8岁被医学界认为是该手术的“黄金年龄”,晨晨的年龄正合适。在医护团队的安排下,晨晨迅速完成了术前的各项检查,并收治入院等待手术。一期成型,他拥有了美观对称的耳朵目前,医院采取分期手术的方法进行耳再造,包括直埋法、扩张器半包法以及扩张器全包法等,这些方法通常需要2至3次全麻手术,治疗周期至少半年以上。江华所带领的耳再造团队在此基础上推出“一次成型法耳再造”。“我们的耳朵是一个立体的结构,类似于三明治:一层皮肤、一层支架、后面又是一层皮肤。”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钱玉鑫解释,再造耳前方的皮肤是用残耳区域原本的皮肤,中间的支架利用孩子的肋软骨雕刻成型,耳朵后方的皮肤则采用耳后带血运的组织瓣结合植皮修复。这就建立了一个三维立体耳结构,并且尽可能的与对侧的耳朵相仿。“一次成型法耳再造”这一创新术式将总的治疗周期从6个月以上缩短到1个月。对于较为偏远、医疗水平较低地区的家庭,更是减轻了不少负担。入院后第二天,晨晨便被送入手术室,整个手术过程主要分为两大关键步骤:第一步是耳软骨支架的雕刻,为了保持细胞活性,医生必须同时间赛跑,从小切口中取出肋软骨,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依据健侧耳模,雕刻肋软骨形成耳廓支架。雕刻耳廓支架直接决定手术的成功,这个步骤由史滢深医生完成。在史滢深全神贯注认真雕刻的同时,郭荣医生也在争分夺秒进行腹股沟皮片的切取,以获得薄厚适中的移植皮肤,为关键的第二步做准备——移植耳支架到缺损的位置,变出晨晨的“新耳朵”。同时,江华和钱玉鑫正精细解剖,分离残耳部位的超薄皮瓣,在保证血运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皮瓣更薄,这有利于显现再造耳的精细形态。支架雕刻完成后第一时间移植到耳后并准确固定,分离耳后筋膜瓣逆向覆盖支架后侧,再于筋膜瓣上移植皮肤……6个小时后,随着负压引流装置的启动,移植皮瓣和再造的耳朵支架紧密相贴形成逼真的耳廓形态——“刀尖上的艺术家”们成功让晨晨在睡梦中“找”回了耳朵,也解开了他和爸爸妈妈的“心结”。节假日无休,让更多孩子早日“找回”耳朵术后8天,一圈、两圈……在护士的帮助下,晨晨耳朵上的纱布一层层揭开,原本仅有一点点小耳垂的右耳位置,“长”出了一个“真”耳朵,虽然还需要时间消肿恢复,晨晨还是兴奋地叫了出来。晨晨妈妈也第一时间拍下晨晨耳朵的照片发在“小耳病友群”中,向小耳病人和家属分享这份喜悦。“因为怕耽误学业,所以每到寒暑假来‘造耳朵’的孩子特别多,现在寒假还没到,已经有许多家长来预约咨询了。”江华介绍,为满足更多患儿的就诊所需,团队利用寒暑假的周末和非寒暑假的节假日举办耳再造义诊活动。每到节假日义诊时,整形外科诊区被围得水泄不通。晨晨的父母也正是通过周末的义诊,给晨晨预约上了手术。三年过去,每年有逾百名儿童在这里重新“收获”健康的耳朵。考虑到有些家庭经济上比较困难,江华还积极联动公益组织的力量,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金额的资助。“整形带来的不止是更美的容貌,更是用我们的医术帮需要的人重获信心、重建正常生活,解开心结,这也是我做整形科医生的心愿。”江华对团队如是说。作者:李晨琰陈周可嘉文:李晨琰陈周可嘉图:院方供图编辑:顾军责任编辑:姜澎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