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6周岁、身高一米二,可进行单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手术治疗,是中国医医院院长蒋海越与团队,经过全方位评估所制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诊疗共识。“之所以设定这个标准,一方面是身体等各方面足以支撑手术需要,二是尽快在学龄前完成手术,可以避免患者因特殊的耳朵畸形承受更多心理的压力,这对人的影响是一辈子的。”蒋海越解释。“现在使用的耳廓再造术,是医院三代医生传承创新才孕育出来的。”蒋海越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医医院就成立了外耳整形再造中心,“从耳朵有50%左右能被再造,到如今,我们做的‘再造耳’与正常耳朵的形态相似度可达到90%以上,且做好的耳朵会随着身体发育继续生长,基本与自然耳朵无异。”(健康时报记者张赫乔芮)“蒋爷爷,您能帮我造一只新耳朵吗?”妙妙(化名)是个一眼看上去就有点“特别”的孩子,她的右耳褶皱缩在一起,小得可怜,从正面几乎看不到它。在中国医医院院长蒋海越的诊室门口,有不少和妙妙一样的孩子,也有因意外残耳的青年,更有来圆“这辈子一定要有一对完整的耳朵”梦想的老人。他们希望在这里,重获一对完好的新耳朵。中国医医院院长蒋海越出门诊时,要随手带一把尺子量患者残缺的耳朵,分毫不差。牛宏超摄身高长到一米二,是很多孩子的心愿小耳畸形是一种体表出生缺陷,伴有一定的听力功能障碍。有些小耳畸形患者只是外耳廓发生畸形,比较严重的则完全无耳,甚至还伴有其他器官畸形或异常。“孩子出生时就这样,起初我们觉得除了外形不好看之外,没什么影响,但是自从她上幼儿园之后,我们才知道问题的严重。”8月25日,妙妙母亲告诉记者,因为奇特的外形,妙妙开始变得不跟人接触,整天闷闷不乐,甚至开始厌学。年,父母带5岁的妙妙来到蒋海越诊室,得知一年后就可以再造耳,她天天念叨换耳朵,恨不得马上快进到6岁。6周岁、身高一米二,可进行单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手术治疗,是蒋海越与团队经过全方位评估患儿生理发育、生理解剖、心理发育等诸多因素,所制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诊疗共识。“之所以设定这个标准,一方面是身体等各方面足以支撑手术需要,二是尽快在学龄前完成手术,可以避免患者因特殊的耳朵畸形承受更多心理的压力,这对人的影响是一辈子的。”蒋海越解释。中国医医院院长蒋海越为先天畸形耳朵患儿诊治。牛宏超摄蒋海越曾接诊过一位来自河北沧州的65岁男性患者,“缺这个耳朵是我大半辈子的遗憾,您都不知医院想多少办法,一定要有一对完整的耳朵!”经检查,老人具备手术条件,看着他对耳部的遗憾和执着,蒋海越深受动容,也更坚定了帮助小耳畸形患者早诊早治的决心。造耳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在蒋海越的诊室里,常备一把小尺子,贴在患者耳朵上,就知道有多少好的皮肤可以扩张后取用。“我们通过皮肤定量扩张法外耳廓再造术进行治疗,这个手术也叫八大处法耳廓再造术。”蒋海越一边摸着小患者几乎不可见的耳朵,一边向记者解释,类似手术通常都需要三期完成,一期在残耳后植入扩张器,通过注射生理盐水使皮肤扩张进行增皮;二期取出自体肋软骨雕刻成耳廓支架,植入后覆盖皮肤进行外耳再造;三期则是对再造耳进行修整,一只新的耳朵就“造”出来了。“你看,这一小点肉球我们要把它利用上,拽住往后拉,拿一个扩张器,把这个架子造出来,然后埋扩张器……”蒋海越右手拿量尺,左手触摸妙妙的右耳,审慎地研究规划着,妙妙父母笑逐颜开,年幼的妙妙虽听不懂什么,但透过周围人的神色可以知道,她就快有“新耳朵”了。“新耳朵”就像艺术品,还会随着身体发育继续生长如果说即将开启“造耳”之旅的妙妙一家充满兴奋和期待,那么已完成两期手术的乐乐(化名)一家已经开始提前庆贺,现在的他双耳大小、形态已基本无异,只需再经修整,就能从“完善”到“完美”。“说实话,没想到有这么好的效果,看到乐乐的新耳朵,感觉一切都值得了!”诊室中,乐乐爸爸一个劲儿地握着蒋海越的手,“这真是从您手里出来的艺术品!”小耳再造是最考验整形外科技术的手术之一,称“再造耳”是艺术品,一点都不为过。耳朵是人体表面最复杂、精致的三维器官,有着细微凹凸结构,耳再造手术需要对细微结构进行精确重建,不仅要求形状好看,更要有立体感,可以说是刀尖上的“雕刻”,耳朵虽小,每场手术平均至少也要3到4小时。作为国医院带头人,蒋海越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让我国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健康的耳朵。但手术除了操作难、审美要求高,容错率也极低,一方面,自体肋软骨是国际上公认首选的耳廓再造支架材料,人体的12对肋骨中适合做支架材料的只有左右各四根,其宝贵性不言而喻,“像乐乐这样的双侧小耳畸形患者,就更容不得失误。”另一方面,为了保持细胞活性,取出的软骨需要在1小时之内完成修剪、雕刻并组合成合适的耳廓形状的支架,“不仅要质量,还要分秒必争”。中国医医院院长蒋海越为即将进行三期手术的孩子复诊。牛宏超摄“我20多岁就开始接触造耳朵,现在使用的八大处法耳廓再造术,是医院三代医生传承创新才孕育出来的。”蒋海越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治疗各种外耳畸形的专业团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医医院就成立了外耳整形再造中心,“从耳朵有50%左右能被再造,到如今,我们做的‘再造耳’与正常耳朵的形态相似度可达到90%以上,且做好的耳朵会随着身体发育继续生长,基本与自然耳朵无异。”30多年的时光走过,如今,中国医医院已完成数万例耳廓畸形的矫治手术,这项技术不仅在50医院落地,在国际上也颇负盛名。8月25日临近中午,来自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6岁女孩Alisa(化名)随父母来到诊室,她扑闪着一双大眼睛,其异常小而卷曲的左耳非常引人注意。在找到蒋海越之前,他医院,多被告知需使用生物材料。“医院医院都有医生告诉我们,如果要做自体软骨,这医院在中国,并向我们推荐蒋院长。”在听到蒋海越建议的治疗方式后,Alisa妈妈随即预约手术时间,“综合国内外的咨询结果,这里是最好的选择。”“近年来,除了有大批国内外患者慕名前来,更有诸多中外医生和学者专程奔着蒋海越来学习,目前我们已建成亚洲最大的耳廓再造人才培养基地。”博士生助理王长琛介绍。有些患者敏感自卑,用幽默消解疾病的沉重年出生于“冰城”哈尔滨的蒋海越从小在医学环境中耳濡目染,喜爱绘画与雕刻的他对美学颇有追求,特长和兴趣的双重驱使下,在中国整形外科事业方兴未艾之际,他选择投身其中,选择了修复重建技术方向。传承创新“八大处法耳廓再造术”解决皮肤取材面积受限的国际难题,完成国际首例人组织工程耳廓再造手术,创建首个适合国人的“耳廓畸形婴儿早期干预和幼儿微创手术治疗”新模式……三十余年来,蒋海越为耳廓再造贡献了诸多“中国方案”。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两手抓的蒋海越,早期每年的手术量不低于台,担任院长后虽事务繁杂,依然维持每年至少台的手术量,帮千千万万个小耳畸形患者“造”新耳。中国医医院院长出完门诊后,没挂上号的患者家属在走廊里问诊。牛宏超摄“蒋院,这是做耳朵三期修复的刘志(化名)。”8月27日上午,助理医生话音刚落,开门进来一个年轻小伙子,棒球帽檐压低到几乎遮住全脸,33°C的室外温度,他却用套袖套袜将身体遮得严严实实。虽“全副武装”,但仍能从衣服缝隙间看出其身体有大面积烧伤,左耳也残缺严重,在众人略显惊讶的目光下,他的沉默不语让诊室氛围也逐渐凝重。“我有点纠结,做完之后皮肤还会薄吗?会出现其他问题吗?”或许因烧伤经历,抑或是已经历太多手术,刘志对于要不要耳部修复显得非常犹豫迟疑。“这谁也不能保证,做了后期出问题的概率才会小很多,小手术咱不纠结啊!”……看出刘志需要鼓励,蒋海越耐心地从原理到操作再到预后全方位答疑解惑。——“懂了,出现问题咱就得面对是不,那我明天就来手术。”——“明天人有点多,得等,你比小孩儿年龄大,抗饿,多等会应该不会跟我哭着闹脾气吧?”——“饿时间太长的话,我也得迷糊啊。”——“那也不能给你整坏了啊,咱尽量早啊!”——“做完会有疤吗?”——“嗨,看不出来,再说了谁上你跟前儿拨开你耳朵看啊。”——“那这个预估的手术费用是,所有都涵盖包括了吗?”——“手术、治疗、化验都涵盖了,但不包括吃饭。”——“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诊室内的众人被逗得笑成一团,刘志也似乎褪下了紧张和防备,“浴火”后的面庞重挂笑容显得格外有生机,也似乎多了一份勇气。不少患者因车祸、烧伤等没有了脸和耳朵,还有因先天小耳畸形耳部残缺,他们敏感、自卑。蒋海越常用他那善意的幽默消除诊室中的沉重,消除患者的敏感与不安,“我理解,他们内心大多因外形受过伤害,那怕啥,医学发达了条件好了,治疗完一点看不出来,咱乐乐呵呵的就完事了!”“幽默”“艺术家”“大师”是患者对他最多的评价,而自从小耳再造术被纳入医保后,作为倡导和推动者的蒋海越又收获了数不清的“谢谢”。年6月23日起,先天性小耳畸形外耳廓再造手术被纳入北京医保报销范围。年1月24日起,耳廓畸形矫正术、再造耳廓修整耳甲腔耳屏成形术两项目的医保支付范围调整为“甲类”。依据各地政策的不同,报销比例在50%~60%不等,妙妙妈妈算了笔账,原先三期小耳畸形手术的费用在8万左右,现在大概在5万以内。医保政策实施后,该院的整形外科成了许多患者认证的“效好价廉”之首选,门诊人数更是不断攀升,“不是得病的人多了,而是愿意来看病和看得起病的人多了,这是好事!”中国医医院院长蒋海越接受健康时报专访。牛宏超摄从以往的跟跑者,到二十年前的并跑者,再到近十年反超成为领跑者,我国在国际整形外科领域取得了极为迅猛的发展,尤其从耳朵这一器官来看,我国整形外科的医疗水平与国外的距离已远远拉开,蒋海越是见证与亲历者,更是发展背后的突出贡献者。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俄国免疫学家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曾说:“人借助于科学,就能纠正自然界的缺陷。”日复一日,蒋海越的诊室依然被阵阵欢乐包围,看着头戴耳罩的患者不断进进出出,蒋海越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利用不断进步的技术弥补他们的缺陷,让所有的小耳畸形患者,都能拥有一对正常的耳朵。